探访东李家疃李宅

 

牟平区宁海街道办事处东李家疃村,位于辖区北部,是明洪武年间建村的一个几百人口的小村子。村子...












牟平区宁海街道办事处东李家疃村,是明洪武年间建村的一个小村子。村子北边城系路216-11、12、13号,是一处东西两排靠在一起的标准的四进四合院硬山建筑。





这组坐北向南的建筑,最南边一排为五间倒座。倒座的西山墙部分,地基之上腰线以下,由三层青灰色石块十字缝干垒,特别之处在于,腰线用了两块两米多长的大石条,下由两块L形石头承住,腰线以上挑檐石以下,则是由长方形土黄色麻石一长身面一柳叶面干垒。




挑檐石部分,也是由两块一米多长的石条夹一小块石条组成。整面山墙的上身和下碱部分以石块干垒为主,石块之间稍微有缝隙的则以生铁块垫之。山尖部分为青砖缝平摆,两层拔檐砖之上是平整无痕的博缝砖(也称博风砖),打磨细腻。





倒座屋顶为阴阳瓦覆盖,四扇拱券形窗户,两扇拱券形门洞朱漆大门在倒座房从东向西的第二间,可惜,墀头戗檐砖雕图案已被破坏,依稀可见四面如意边框。两侧廊心墙用一平一圆两层青砖起框,中间白灰素心,靠近下部嵌有一个须弥座莲花头砖雕门神龛,雕刻精美,与外框的简洁形成对比。




大门里侧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石雕的腰杠窝,进门门廊地面则为水泥铺地,做龟背锦图案。高大的门廊顶部为朱漆梁架和方、圆两种椽子,木质板笆。院子里,原铺有二十余厘米见方、表面凿刻防滑线条的青石板,现部分保留。二道门和东厢房已毁。





第一排五间正房往后,则是第三进院子,如同看戏一样,整组建筑的高潮部分出现了,即第三进院子的八边形青石门洞。这座门洞由七块(下面是一层台阶)凿刻精细的青石组成。青石最里层边缘起阳线,往外是三层打磨平整的青砖框。八边形上下左右形成的四个三角形区域,左上和右上两个区域里白灰抹心,用灰塑做拐纹线框(石门里侧的同样位置则是如意线框),中间是花卉灰塑纹样。左下和右下则是水泥拉毛工艺。





门洞两侧,则是冲着南边正房窗户的照壁墙,同样是打磨平整的青砖起框,框内抹白灰心,中间嵌有一块砖雕,下设底座,承有一个将军罐。上下左右四个角上,则是四块如意花纹饰砖雕角花。整个青石框的下面是三层麻石至墙基。这座八边形青石门,设计匠心独具,造型精致婉约,制作工放自如,堪称胶东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





进了青石门,东西两边各有三间厢房,院子地面保存完好,中间是二十几厘米见方的石板斜铺的十字形甬路,四角区域则是石板横铺。为了防滑,石板面上凿刻阳线,整个院子素雅整洁。甬路通往最后一排正房大门,门口是三层石岛红抹圆角台阶。房屋后面,还有一处窄院。





三间西厢房的烟囱,堪称整组建筑的一个亮点。整个烟囱由青砖砌成,从方形底座始,由下向上三层分层递减缩进,上面则是用加工过的青砖做成四角翘起的重檐攒尖造型,四面留有圆洞,方便冒烟。





远远望去,烟囱像一个高耸的亭子,夕阳西下的时候,迎着夕阳看烟囱,则变成了黑色剪影效果。这一独特造型既解决了刮风下雨对冒烟的影响,又具有很强的美感。





这四进三排房子,从南向北,一排比一排略高,取“步步高升”之意。最后一排房子的屋脊又比中间一排讲究。中间和最后一排房子的屋里地面,全是用二十厘米见方的彩色(枣红、浅红、深蓝三色)水泥砖铺成,每块砖的图案中间为如意纹,四角则是比较现代的西洋图案,像是当时的进口砖。





整个建筑细节部分的青砖,皆打磨平整,无缝拼接,由糯米水粘结。东面一排四进院子,除了前两处院子保留相对完整外,后面两进保留有东西厢房,其他已损毁。但即使这样,细节仍可圈可点,倒座大门上的方形门簪雕刻为狮子绣球图案,博缝砖雕为“琴棋书画”,第二排正房的博缝砖雕的是彩绘的鹌鹑竹子,寓意“竹报平安”。





东李家疃村的这组建筑,约有110多年的历史。据村里老人讲,一东一西分属兄弟两人,保存完好的西边这组房子,房主叫李敬贤(音),李氏当年在烟台有商号,房子建好后未住太久,一直由佣人看守。1946年本地解放后,李氏离开家乡去了外地,子孙后代现居住在台湾。





这处建筑,解放后做过学校、村里的仓库,现在为村委办公地点。据村里老人回忆,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牟平首富张颜山故居,当年就是参照这组建筑而设计。因为李氏故居的建筑地基比较矮,张氏回去把自己家的地基抬高不少。





这处牟平城里不多见的优秀胶东古建筑迄今尚未列入保护名录,它的背后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着人们去挖掘。


















    关注 牟平广播电视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