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江宋代老街 繁华褪去 时光未老

 

明天就是初二女婿日啦~回娘家想好好露一手但是为什么做不出馆子里的美味佳肴呢?告诉你,那是因为你不懂油!快点...




编者按

一条蜿蜒幽深的小巷,一段崎岖的青石板路,一排排残旧的木制古厝,这就是蚶江古街,一条拥有千年历史的老街,老街又被称为“一线天”,由于两边楼房的遮挡,天空成一线而得名“一线天街”。 清朝时期,老街就有上百间店面,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如今,它却平静下来,更像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笑看潮起潮落,风云变化。

40年老店见证老街兴衰




蚶江古街形成于宋代,已有千年的历史,至清初迁界成废墟,复界后按迁界前的遗址重新建成,并保存宋代遗风,这是清代古街中,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条。

首次来蚶江老街,古朴、静谧的老街令人神往。烈日高照,阳光被两旁的楼房遮挡住,所以这条老街又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作“一线天”街。这里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家店铺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

从老街头走至老街尾,店铺不过八九家。一家卖纸钱和生活用品的小店激发记者的好奇心,走进店内与老板聊起了属于她的“与老街的故事”。

记者了解到,女老板是一位姓纪的大妈,是土生土长的蚶江人,她在老街已住40多年。纪大妈告诉记者:“我在这家店里做过理发生意、卖过服装,现在转行卖一些祭祀用品和生活用品。”在聊天过程中,纪大妈告诉记者,她最引以为豪的是,在老街给街坊理发,当时最早在旧菜市场附近经营了一家理发店,“每天客流量大,顾客是一个接着一个排队等着我给他们理发,从早上忙到傍晚几乎没停过,那时候,几乎整个蚶江的人都来找我剪头发,也有些人特地从石狮跑来给我理发,生意非常好,后来老街的人渐渐地到外面去发展,这里也慢慢萧条,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熟识的街坊邻居日渐远离,而今再也听不到故友的声音,感受不到以往老街的繁荣,非常可惜。”
外地租客老街安家落户


尽管现在的老街渐渐褪去繁华,也有一些老居民离开了这里,但还是有一些人愿意住在老街。走在这条370米长的古街上,有小孩在石板上奔跑,有老人坐在椅子上乘凉,有村妇们一起谈天说地,一派祥和安静的景象。而记者发现,老街里住有十几户的外地租客,来自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他们千里迢迢来到石狮打拼,拖家带口,定居老街,过上幸福的生活。

记者得知,杨大妈来自四川,一家六口人在老街居住2年,儿子和媳妇在镇里的工地上打工,她和老伴王先生在家帮忙带带两个孩子、做做饭。

“2年前来到老街居住,是因为这里的房租便宜,起初住不习惯,后来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我跟老街的居民也成为朋友,经常到他们家泡茶、下棋、聊天。”王先生告诉记者,闲暇时也跟着邻居学南音、学闽南话,感受这里的闽南文化,品尝闽南小吃,参加一年一度的蚶江与鹿港对渡的海上泼水节。“其实住在老街很舒服,这里很凉爽,照不到太阳光,很安静,夏天的时候这里没有蚊子,可以一觉睡到天亮。”一旁的杨大妈补充道,她觉得蚶江老街还是很有文化味道的,尤其是逢年过节,很多闽南的习俗让她觉得很有意思。

这十几户外地租客,他们来到石狮,住在蚶江老街里,感受着老街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不知不觉已把老街当作自己的家,他们相信石狮这个地方可以让他们有谋生的机会。
繁华褪去剩下回忆


沿着老街踏着石板路,不禁会回想老街以往的辉煌,许多木制的大门,不乏大朱红漆的痕迹,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繁荣的影子。而大部分居民也已经搬离了这条老街,木门紧闭,有些幽深的老街更显寂寞。不时一辆自行车、摩托车急驰而过,伴随着一阵清脆悠长的铃声,小巷顿感生气。记者随意向几位居住在老街的老人询问,老人们一致说道:“这里现在都没有什么人,这条街以前是多么繁华,老人家年纪大了,就图个安享晚年,习惯这里的生活,喜欢这里安静的生活。”

记者找到对老街较为熟悉同时也是蚶江文史爱好者的纪培明先生,他告诉记者:“老街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家就住在老街的街头,我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还记得小时候与小伙伴经常光着脚在老街奔跑,在老街我还做过小生意帮父母卖番薯叶,那时候一把一块钱,一天可以卖十几把,生意相当可观,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时商贾招揽生意的吆喝声,这些都很值得回忆。后来数家店铺改造成石头房,失去了原本古色古香老街的特有风格,老街外面的街道变得宽敞,店铺也多了,老街里的店铺也就越变越少。”

千年古街,经商之所,与台湾商务往来,两地文化互相流通,经商氛围广,人们的文化水平也愈加提升。希望政府能好好保护一线天老街和锦江蚶江的古街民居,将老街作为一条旅游线路,希望更多人呼吁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新年快乐






    关注 和谐蚶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