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云和乡村在复兴

 

导读往年,乡村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云和县城实现了人口和产业大集聚,许多古朴乡村濒临消逝。如今,“乡愁”和原生态...

导读


往年,乡村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云和县城实现了人口和产业大集聚,许多古朴乡村濒临消逝。如今,“乡愁”和原生态成了现代生活新时尚,进城务工的农民又大批量返乡创业——



长汀村的“阳光沙滩”游人如织,垟田村的“世外桃源”美景如画,规溪村的“浪漫水乡”童话般美好,后垟村的“金牌网店”声名远扬……

在偏僻山区,许多原本寂静、萧条的乡村又一个个热闹了起来!古朴的民居、独特的民俗、特殊的高山小气候、特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都成为乡村“美丽蜕变”的元素。

“县域内100多个濒临消亡的村庄,如今已有70多个正在满血复活!”县农办主任王兰夏介绍,正因为全县乡村的“燎原式”复兴,今年云和还被列入全国农民返乡创业试点县。



新农村

新商机“围城”

地处浙西南山区的云和县,昔日实施“小县大城”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产业和人口大集聚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城市化率曾一度达到了65.2%。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大批量转移,乡村“空心化”“空壳化”,逐渐变得寂静和萧条。然而,也就因为这样适时、适度的寂静,让乡村的自然生态得到了休养生息。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以及“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加快,让大批经历城市经济洗礼和城市文化熏陶的农民,准确地捕捉到了商机。他们又纷纷离开城市,回归农村,掀起了返乡创业的热潮。



石塘镇长汀村,是个只有288人的小山村,坐落在云和湖畔,交通不便。往年,村里大量劳力进城务工。到了2014年,全村只剩下84人。

2015年初,转机来临。我县实施“全域旅游行动”,把长汀村纳入“十里云河”风景线来打造。在村庄环境集中整治中,村里采纳旅游规划专家的建议,将村前1500米长的湖滩建成一片漂亮的“阳光沙滩”,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16年5月,“阳光沙滩”建成,长汀村游人如织,立马热闹了起来。看到家乡的变化,在宁波务工的村民吴伟,毅然和老婆一起回村办起“农家乐”。

村民徐宇军也果断关停了开在县城的理发店,回村开办了“汀海农家乐”。从7月份营业至今,5个多月时间,他就获利近20万元。

“过去,70%的村民外出务工。现在,基本上都回村里创业了!”村党支部书记蓝克明提起村庄的变迁就特自豪。他激动地说,在村里就能开“农家乐”、民宿,做小生意,以前沉寂的村庄,如今每天热闹得像过年一样。



海拔1200米的后垟村,山高路远。如果在去年,哪怕是农忙时节,村里也见不到一位年轻人,全村三分之二的田地被荒芜。

今年,在外地务工多年的张建芬回村了。她承包并耕种了100多亩抛荒地,雇请了20多位留守老人,种植高山黄瓜、辣椒、大白菜、萝卜等。

张建芬还将网线拉进山村,在网上开了家“白鹤尖店铺”,将高山生态瓜果蔬菜通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白鹤尖店铺”很快成了有2颗皇冠的“金牌网店”。

一条“基地+农户+合作社+电商+深加工”的生态农产品产业链,在偏远山村悄然形成。今年,“白鹤尖店铺”的网上销售额就达280万元。



新青年

新资本“下乡”

返乡创业潮就像一阵阵密集的鼓点,催促着乡村新青年“下乡”,吸引着外出务工人员积累的新资本流进古朴的乡村。据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办公室统计,近两年来,全县就有210个返乡创业项目分别在各乡村落地,直接投资或间接带动投资达6000多万元。

季伟平是28岁那年离开垟田村南山湖自然村的。他记得,自己出外务工那年,原本90多人的村庄,只剩下四五位老人留守。

2015年,已有“葡萄大王”美誉的季伟平,回到了阔别13年之久的老家,着手开发南山湖。他计划把百亩已抛荒成“高山湿地”的良田,重新开发和利用。



群山环抱,绿树葱茏,泥墙瓦房,小桥流水……

垟田村浓浓的“乡愁”味道,不仅吸引着季伟平,同时也把旅居德国26年的华侨陈伟春吸引到这个村。

陈伟春对这个几乎完全荒废的垟田村“一见倾心”,立马决定投资3000万元,打造一个云和版的“世外桃源”。

2017年的春天,陈伟春还打算邀请一批德国乡村旅游和乡土文化专家,来垟田村感受和体验中国乡村的农耕文化。

新青年“下乡”,不仅给古老的村庄带来村容村貌的变化,还带来了青春的活力。



31岁的项庭毅,带着全家人,从杭州回到偏远的赤石乡建林村龙坑自然村,当起了“羊倌”。

远离喧嚣的龙坑自然村,因为有了他的回归,一个漂亮的高山牧场应运而生。

“虽然因技术和经验不足,2014年亏损了40万元;但到2015年,就实现了20万元的盈利;到2016年,牧场的销售收入超过60万元,盈利将大大超过上一年。”项庭毅说,在青山绿水间放羊,那画面很有诗意,能让人深深体验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感受到山水田园“慢生活”的惬意。



新业态

新理念“扎根”

乡村的复兴,源动力在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全民觉醒,以及“乡村旅游”业态的迅猛发展、“乡愁”文化的时尚引领,再加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牵引。

如果说,新青年和新资本的“下乡”,是给乡村的复兴拉开序幕的话。那么,新业态和新理念在乡村“扎根”,如同为乡村复兴的大戏鸣锣开场。

崇头镇沙铺村,山高路远,离县城有48公里,海拔900多米。原先1300多人口的大村庄,到2015年只剩下80多个老人“留守”常住。



去年,34岁的项德林回来了。他带回在上海挣下的百万元资金,还有倡导自然农耕的“契约种植”新理念。

“现在,我们也在严格按照德林的要求做,种植蔬菜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76岁的村民项希说,他家的农田都种上了高山蔬菜,成熟后全由项德林统一收购。

“村民遵守‘契约种植’规则,种植的都是绿色蔬菜,收购价比普通蔬菜要高20%。”项德林说,“契约种植”的蔬菜全部配送给杭、沪等大城市的高端客户,可以稳定增加留守村民的收入。

在项德林的带动下,村里又成立了渔业养殖合作社,越来越多留守村民主动遵循“契约养殖”,村民增收致富的路更宽了。



云和湖畔的规溪村,依山傍水,景色秀美。

但在过去,人口流失非常严重。近年来这个村却声名远播,外出人口纷纷回流,人气大增。

该村以“浪漫水乡、多彩规溪”为主题,改造民居外墙立面,建设门楼及文化墙,新造沿溪绿化带。粉红、米黄、橘色、紫色等多种富有浪漫气息的色彩上墙,让规溪变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村落。

乡村的复兴,孕育着新希望。村民金界伟说,他已将自家房屋装修一新,开起了民宿,生意十分兴隆,好日子就在眼前了。

云和湖水域千顷,波光潋滟。

三年前,拥有水产专业大学文凭的翦晓红,说服丈夫一起回到家乡,在云和湖摸索出国内首个渔业“上山下乡三段式”生态养殖模式。2016年,她创办的专业合作社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带动库区30多户渔民户年均增收2万元。

乡村复兴,已成为农村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县委、县政府予以高度关注,县政府针对农民返乡创业遇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配套、融资难、证照办理环节多等问题,已开展深入研究,并出台相应政策,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来源:今日云和)


    关注 云和县总工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