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年三十包的饺子要够吃两顿?

 

年三十包的饺子,要够吃两顿,一顿三十晚上,一顿初一早上。这有什么讲究吗?年三十晚上为啥要灯火通明?另外,每到...



年三十包的饺子,要够吃两顿,一顿三十晚上,一顿初一早上。这有什么讲究吗?年三十晚上为啥要灯火通明?另外,每到过年,都要给孩子发“压岁钱”,那“压岁钱”的来历是啥?听民俗专家韩晓民讲解除夕的风俗。

大年三十,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对子、门神、春条把家里装饰得春意盎然,在外的家人也已回来,笑容开始在人们的脸上绽放。豆腐磨好了,馒头蒸好了,酒肉备好了,家里很富足,心情很舒畅,大吃大喝而无须劳作的幸福日子就在眼前。

准备的食品太多,放久了会变质,便用油炸过之后存放,称“过油”,把酥肉、豆腐片、鱼块、鸡块、丸子都炸出来,得小半晌儿。然后“咣咣咣咣”剁肉、剁萝卜,盘饺子馅,又得小半晌儿。春节准备的肉多,包饺子用不完,统统煮了。家家户户剁饺子馅的声音汇成了美妙的乐章,家家户户飘出来炖肉的香味,弥漫在院子的角角落落。

三十晚上,“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在这辞旧迎新的晚上,一定得吃最好的东西,而且应有寓意。民间有句俗语叫“好吃不过饺子”,饺子俗称“扁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食,有荤有素,有面有菜,煮熟后有稀有稠,味道绝佳,老少皆喜、皆宜。包饺子时,饺子皮是圆的,收口捏边后成为一“团”,暗含“团圆”之意。另外,饺子形如元宝,吃了饺子,肚中装“元宝”,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招财进宝”,有什么理由不吃饺子呢?除夕之夜,更岁交子,“饺子”与“交子”谐音,理应吃饺子。

年三十包的饺子,得够吃两顿,一顿除夕晚上吃,一顿初一早上吃,意为“一年到头吃不完”。家中凡会包饺子的都下手,擀的擀,包的包,非常热闹。婆媳之间说个笑,姑嫂之间斗个嘴,一家人其乐融融。最有趣儿的是“测福”,把一枚洗净的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这个饺子,便预示着谁在新的一年里最有福气。有的还搞恶作剧,把白砂糖当饺子馅包进去,煮熟后砂糖融化为糖稀,一口咬下去,必定烫嘴。这样也好,平日里吃不上饺子,年三十可以放开肚皮吃,还不狼吞虎咽?怕烫嘴就别吃那么急。

饺子煮熟了,捞出一大碗,放一挂鞭炮,家庭主妇把饺子端到祖先牌位前,祭祖祈福,俗称“愿意”。“愿意”时,凡是家庭主妇叫得出来的先人,按辈分一一叫出称谓,然后说:“今儿个年三十了,家里包了饺子,愿意到的,没愿意到的,都吃吧。”“愿意”之后,一家人开始吃饺子。小孩子饭量小,为吃出那枚硬币、当上“最有福气”的人,便多吃一些,撑得实在受不了,惹得全家哈哈大笑。
民间传说,“年”是一种猛兽,称“年兽”,每逢除夕,便出来祸害人间。但是,年兽怕红、怕响、怕光。院子里、门口上,到处贴有红红的春条、对联和年画,“红”有了,“响”和“光”呢?

古时人们发现,燃烧竹节时发出“噼啪”之声,若以此吓退年兽,应该不成问题,于是便有了“爆竹”。后来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填充于竹节内引爆,称“炮竹”。炮竹爆炸,要比爆竹响得多,但炮竹无疑是一枚小型炸弹,竹片纷飞,极易伤人,便用纸筒代替竹节制作炮竹,称“爆仗”或“炮仗”。为了达到响声不断的效果,人们把炮仗编成一串,称“编炮”或“鞭炮”。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燃放鞭炮驱赶年兽,早已成为习俗。

吃过年夜饭,到了防范年兽的关键时刻,家里灯火通明,一家人围坐在一个火盆前,闲聊至深夜,称“守岁”。年兽看到光,自然退避三舍。另据传说,除夕熬夜熬得时候越长,来年就越有福气,所以,“守岁”又称“熬福”。近年来,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大家一般用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来代替熬夜。
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心地闲聊,当然越聊越有精神,而孩子们的眼睛早就睁不开了,只好上床睡觉。为防止年兽或其它妖邪作祟,祸害孩子,大人便在孩子的枕头下面悄悄放几枚铜钱,铜钱在黑暗中隐隐泛有金光,据说可驱邪压祟,便称这几枚铜钱为“压祟钱”,“祟”与“岁”谐音,后称“压岁钱”。

给孩子发压岁钱,本应在除夕夜,而且是父母的事儿,后来,只要是长辈,都可以给晚辈发压岁钱,而且不再讲究什么时间发。亲戚们在春节期间要来回走动,只要是新年里第一次见面,三叔二大爷,七大姑八大姨,都会给晚辈发压岁钱的。但是,发压岁钱是相互的,一般来讲,亲戚给孩子发多少,也要给亲戚的孩子发多少,孩子得到压岁钱后多交给父母,转眼间就到了别人手里。明白人都会说,这其实是“换钱”。尽管如此,也得发,不发就显得不亲、不喜、不热闹。
作者简介

韩晓民,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员,专栏作家,许昌市民协副主席,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现供职于许昌县政协文史委,主编《许昌县文史资料》。


    关注 网联肥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