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茶 功夫茶之说:“工夫茶”源于武夷茶之说

 

►工夫,也叫“功夫”。《辞海》中有这样几种注释:①做事所费的时间和精力;②工力、素养;③谓工程夫役;④空闲的...



►工夫,也叫“功夫”。《辞海》中有这样几种注释:①做事所费的时间和精力;②工力、素养;③谓工程夫役;④空闲的时间。在潮汕话中,“工夫”一词是指讲究作做事方法的意思。“工夫”与烹茶品茶方法联系在一起,称为“工夫茶”或“功夫茶”。又据《中国文化百科》记载:“‘工夫茶’,中国茶俗之一。福建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地区最为流行,是清代以来继唐宋茶俗而新兴的一种茶道。”



►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茶名。谓乡人食茶,以武夷小种为主,栋焙次之,工夫、中芽又次之,安溪为下。在这里,工夫茶是武夷岩茶众多品种之一,凡是制作精良的岩茶,都可称为工夫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下列清代文献: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延灿著《续茶经》,下卷“茶之出”引《随见录》,云:“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日‘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洲不过数两,不可多得。”乾隆十八年(1753年),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说到:“岩茶中最高者日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次则茗香……”上述文字所记载的工夫茶,是指茶种,因制工精细而得名。那么,在我国众多的茶类中,为什么独独称岩茶为“工夫茶”?陆延灿在《续茶经》中引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日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独武夷岩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茶采而摊,摊而后鹿,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中,花费了极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释超全用“心闭手敏工夫细”来形容。这也是武夷岩茶得名“工夫茶”的原因。因为制作精良而著称为“工夫茶”的武夷岩茶在明代已成为名茶,不仅在国内深受青睐,在国外也普遍受到欢迎。17世纪初岩茶开始远销欧洲。清代时,岩茶供不应求,岩茶工艺也随之广泛流传。嘉庆时,与岩茶制作工艺相同的半发酵茶类都沿用工夫茶的口称,以工夫茶种为名。



►清人袁枚在《随国食单》:“武夷茶”中谈及他品饮武夷茶的经过,说:“余向不喜欢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及后却感到“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令人释躁平矜,恰情悦性”,“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可见武夷茶之魅力。



此文章转自网络,所有原创文章,言论仅代表本人;转载文章或图片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武夷山传统茶文化,推崇健康饮茶、科学饮茶。有问题可以加小编个人微信号:wysevens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武夷茶的奥秘


    关注 武夷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