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就是好音乐

 

近年来人们爱谈音乐,特别爱谈外国的“经典”音乐,爱以音乐作为一种高雅没高雅起来的表证。这自然和音乐的普及...



近年来人们爱谈音乐,特别爱谈外国的“经典”音乐,爱以音乐作为一种高雅没高雅起来的表证。这自然和音乐的普及有关。但有些人谈音乐,不是力求把音乐谈得通俗化,下里巴人化,而往往是阳春白雪化,个人感觉化,莫测高深化,于是让人听了如坠五里雾中。培养中国听众的音乐细胞,他们上来便讲和声、讲复调、讲曲式。讲调式……要不就是风格、意识、距离和深刻等等。他们强调懂音乐的耳朵,而忽视开启通往人的心灵之门。这种舍本逐末的努力不管多卖劲,到头来也只能是一厢情愿。试想,让对do、re、mi尚且懵懵懂懂的人欣赏马勒和肖斯塔科维奇,说他们的交响曲承载着某种哲学思考,这是不是有点像对聋子弹琴?普及别人和把自己对音乐的生命体验诉诸文字,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以我这个乐盲者的理解,音乐的普及方法最好是循循善诱,最忌以个人的感受大谈其奥理所在,把音乐说得玄而又玄。让抽象的概念代替感知,就难免使接受普及的人觫觫然而又茫茫然,结果很可能便与初衷大相径庭。事实上,心灵对音乐的感应,非语言能够说得。音乐的灵犀一点通,倘若要文字代为阐述的话,说它获得了成功,那是胡说八道。音乐给人的快感难言其妙才对。如果语言能条理明晰地解释出音乐所蕴含的情感,那么音乐也就可有可无。因此我以为,无以言才产生了音乐,一如歌之、哭之、舞之、蹈之。语言在这时不仅苍白无力,而且简直就是多余。表露情感的音乐只有两种功能:激发你的联想和宣泄你的情绪。至于什么音乐的哲理解释,什么故事情节跌宕发展,说得好听一点是唬人,说得不好听一点是欺骗。

音乐就是各种声音高低长短有序的混响,它只作用听觉,它的音符,它的节奏,它的旋律,只有好听还是不好听一解。什么叫懂不懂音乐?音乐没有懂与不懂之说,只有你听了喜欢还是不喜欢。不喜欢的音乐被人说得再好,引不起你的共鸣和愉悦就是噪音。音乐不具备叙述的功能,更不同于绘画和书法,尽管它也讲起承转合,然而格式化的东西为音乐家的理念可也,对听众则没有任何必要。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本来是写给拿破仑的,然而拿破仑要是不称帝,你会当它是写给英雄的么?所以,有人说音乐可以通过讲解而使之素养提高的话,在我听来,很有点儿像大人虚张声势、糊弄涉世未深的孩子。

一千个人听《蓝色的多瑙河》,会有一千种理解。把多瑙河想象成绿色的可不可以?想象成我们的长江、黄河是不是也很贴切?有位音乐评论家就说过:你把《梁山伯与祝英台》当作《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来听也未尝不可。音乐陶冶人固然不假,培养人对音乐的喜爱也可以作为我们的一项“文明工程”建设,但切不可以极端地认识乃至经院一套教学方法来启蒙大众。有人听交响乐睡大觉,但听《二泉映月》他却津津有味,你能说他没有音乐修养、心灵感悟?犹如人对于五味的喜好。我爱酸辣,他好甜咸,口味的不同,并不妨碍敲开音乐圣殿的大门。

音乐不需要音乐的普及者咬文嚼字、搞繁文缛节和神秘化。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农民不懂什么是交响与和弦,但他们知道大自然的律动。知道“信天游”能让他们唱出心底的悲欢。乐(YUE)而能乐(LE),便体现了音乐的全部意义。

音乐是个人生命的体验。只有自己倾心感受,才是音乐之于人的全部意义所在。

-----------------------

扫一扫,关注 小提琴课堂 微信公众平台,获取小提琴演奏技巧、名家名曲欣赏、小提琴教学理论、小提琴考级信息等更多丰富精彩内容。

点击左下角 查看更多资讯↓↓↓


    关注 小提琴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