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小姑娘《致妈妈》信走红网络,每个孩子都想要高质量的陪伴

 

铅笔头导读:近日,一个12岁小姑娘的一封《致妈妈》的信在网络上传播,小姑娘在信里认为妈妈因为玩手机,没有好好...







铅笔头导读:

近日,一个12岁小姑娘的一封《致妈妈》的信在网络上传播,小姑娘在信里认为妈妈因为玩手机,没有好好陪伴自己和弟弟。

01
埋头看手机的陪伴是“假陪伴”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络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特别是发生在亲子之间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哀。

有调查数据显示,17%的家长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玩手机,而超50%的父母会在陪伴孩子过程中有过玩手机的现象。换而言之,有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时玩手机,移动设备已经成为影响亲子互动乃至引发亲子冲突的重要因素。

很多家长虽然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很长,却几乎手机或平板电脑不离手,总是情不自禁地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游戏。就像信里的这位妈妈,平时严格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告诉孩子玩手机的诸多弊端,自己却与手机形影不离。

你是不是这样的家长,做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情呢?当孩子问起来的时候,你往往会仗着“成人”的身份,告诉孩子“小孩子是不能玩手机”这样的大道理,或是回一句“爸爸妈妈玩手机是在忙工作。”

“如果你们可以看手机,那么我也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看动画。”

“我讨厌你们,因为你们总是在玩手机。”

“你自己也在玩,为什么不让我玩?”

如果你的孩子和你说过这样的话,不是他们学会和大人顶嘴了,而是孩子在向父母抗议,寻求父母的关注。陪伴不是说和孩子待在一起就可以了,人人都渴望被关注,孩子尤其是这样,他们需要父母的注视,需要父母“看见”自己。

“看见”不是说你看他一眼,而是你们的目光在交流,你用眼神传递了关注,传递了感情,传递了关爱。当孩子跟你说起一个他的“新发现”,或者他很骄傲的一件事时,你能给予积极的回应,不要连看都不看,就“哦”“挺好”这样敷衍了事。千万别小看孩子,你对他是真关注还是装模作样的敷衍,他都能第一时间感受到。



曾经看过一个令人深思的小故事,讲一个爸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看到儿子站在门口,儿子问爸爸:“爸爸,你能告诉我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吗?”爸爸很疲惫,不耐烦地对儿子说:“你问这个干吗?好好做你的作业去。”

儿子说:“……可是我很想知道”

“大概20块吧”爸爸随口回答。

儿子说:“那爸爸,你能不能借我9块钱?”

爸爸听了有些生气,他烦躁地叫儿子不要再胡搅蛮缠:“我每天工作已经够辛苦的了,不要拿这些事来烦我,快去睡觉!”

儿子委屈地走了。爸爸回到自己的房间,冷静下来后感觉自己刚才做的不对,他找到儿子,说:“刚刚爸爸心情不好,是爸爸不对,这九块钱你拿去吧。”

儿子欢呼雀跃地接过爸爸的9块钱,然后又从自己的储钱罐里倒出11块钱,对爸爸说:“爸爸,我现在有20块钱了,可以买你一个小时的时间来陪我玩吗?”

我想,每个父母看到这个小故事内心都会被触动吧!

孩子调皮捣蛋,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所有的孩子都渴求关注,一旦孩子不能用正面的方式得到你的关注,他就会想办法用哭闹、摔东西等负面的方式达到这个目的。

02
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


表哥的二宝是个胆子特别小的男孩,怕黑,从来不敢一个人睡觉,还怕各种小动物,有时候还会被自己想象的各种鬼怪吓到。表哥家后院里有一片竹林,二宝总觉得竹林里面有一只妖怪,如果要经过竹林那条路的话,二宝宁愿绕一个大圈也不走那条路。表哥告诉二宝,世界上是没有妖怪的,可二宝还是不敢走竹林的那条路。

有一次一个朋友到表哥家做客,送给了二宝一把玩具冲锋枪,二宝喜欢地不得了,拿起冲锋枪满屋子跑,瞄准各种目标高兴地喊:“砰砰!打妖怪喽打妖怪喽!”

二宝的小脸因为兴奋变得通红,客人走后,表哥突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何不带二宝去竹林去“探险”一番呢。他对二宝说:“二宝真厉害!愿不愿意和爸爸一起去探险。”二宝当然说好。表哥和二宝穿上护膝、戴上头盔,准备一番后走进了竹林。刚进去的时候二宝还有点害怕,可不一会儿父子俩就在竹林里玩的不亦乐乎,二宝端着玩具冲锋枪跑来跑去,一点儿也不害怕了。

经过那一次“探险”后,二宝经过那片竹林的时候再也不害怕了。

养育中,唯有高质量的陪伴,父母才可能把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等传递给孩子,帮孩子获得勇气和力量,成就自己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唯有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构建起独立的人格特质和与父母稳固的依恋关系。

03
相比起长时间的陪伴,孩子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可分可合、给孩子一定主动权、愉快而和谐的双向沟通。

可分可合:

陪伴意味着彼此都有独立空间,可分可合,可以做同一件事但有分工,也可以做不同的事但可以分享,孩子越大需要的独立空间越大。有时候大人觉得小孩太粘人了,反而可能是大人太依赖小孩子了,没有给彼此独立的空间。

孩子工作时,陪伴者要坚守无为。绘画、手工、阅读、操作都属于工作性活动,这类活动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他们在工作中能获得高峰体验,并由此产生满足感愉悦感,从而能发展心智。这种活动要求陪伴者成为观察者,放下自己想要用自己的经验去教授孩子的欲望,不要打扰孩子,让他们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比如,孩子沉浸在绘画中时,不要纠正他“马应该有四条腿”,也不要做任何无意义的打断。

给孩子一定的主动权:

比如关于玩耍,要让孩子控制整个活动进行。玩什么和怎么玩都让孩子选择,策划活动,包括去哪里、看什么、吃什么、金钱的掌控等等,让孩子感觉到做“小大人”的感受。父母只需要给予孩子鼓励、建议和必要的支持。

愉快而和谐的双向沟通:

互相陪伴时气氛和谐,积极互动,不是单向的请求或要求,可有约定但不批评不指责不说教。父母经典三句话:你今天乖不乖?今天学什么了?今天考试怎么样?更像拷问,让孩子警惕、恐惧、甚至说谎。我们要换三句话开始沟通:妈妈今天心情……,因为……;你遇到什么有趣事情吗?老师、小朋友或同学今天怎么样?引导孩子诉说内心世界和情绪,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信任、放松和快乐。

当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是彼此相互享受的,孩子感觉愉悦而放松,感受到亲密的亲子之爱之乐,对孩子来说就是高质量的陪伴。

●END●
作者:薛定谔的猫

铅笔头情商  原创出品


作者简介:薛定谔的猫,三级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专家,蒙特梭利教育践行者。幼年曾热衷于养蝌蚪、养蚯蚓,制作火箭、潜水艇等小玩意,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哲学家。
在公众号中回复以下关键字,看专题阅读
情商教育 | 提高成绩 | 良好习惯 | 父母提升 | 特色专栏
更多专题阅读正在精选中!

铅笔头情商长期寻求优质合作伙伴
回复“商务合作”获取详情


铅笔头情商推荐一个好号给您
家长情商高,才能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长按二维码订阅↓



    关注 铅笔头情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