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的教育,是给孩子根植“向好”意识

 

教育,既要教知识,还得育能力。良性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激发孩子赢高分的欲望、传授得高分的本领,而是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植入“向好”意识,增强孩子自动自发地追逐“更好的自己”的本事和能力。...





今天一大早,女儿有感而发并放在微信朋友圈的一篇文章,不知不觉间打湿了我的眼眶。

让我动情的原因,不是孩子大学生活的紧张、忙碌和辛苦,也不是她在实践课上被锋利的刀切破的手、一站十几个小时双脚磨起的泡,而是孩子在经历了这一切后,思维模式的拓展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以及那份乐于寻找“更好的自我”并勇于进发的状态。

这篇发自内心的独白,让我进一步领略了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简称EHL)的精髓,也促使我继续咂摸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一直是不少家长的心头所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家长们也尽其所能甚至倾其所有,为孩子打造一个自认为良好的教育模式和空间。然而,很多时候,起跑线成了分数的代名词,家庭、学校以及各种培训机构,紧紧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将高分作为永恒的追求目标。无数个孩子,不得不牺牲业余时间埋头于题海之中。

我一直认为,教育,既要教知识,还得育能力。良性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激发孩子赢高分的欲望、传授得高分的本领,而是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植入“向好”意识,增强孩子自动自发地追逐“更好的自己”的本事和能力。

“向好”之“好”,不是一个简单的高分,也非闪耀着光环、令人艳羡的名校,而是比当下的自己更有味道更有价值的“我”;这个“我”,可以追求获得高分、迈进名校的快乐,也可以安享奋斗后岁月依旧平凡、普通的静好。“向好”之“向”,不是找偏门、走捷径,也非漫无目的绞尽脑汁或威逼利诱之下的无可奈何,而是着眼于兴趣所向、优势所在,自觉自愿、踏踏实实的努力和付出。



正因为抱有这样的理念,女儿从小到大,我们从没有将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她,也不逼迫她做任何不想做的事情。更多时候,我默默地观察孩子的所厌所烦和所喜所好,认真分析哪些是孩子天生的优势,哪些是可以通过奔跑就能实现的目标,然后运用各种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鼓励她向着梦想中的自己执著前行。

2015年,当女儿将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作为自己的梦想学校后,我感觉孩子的性格、谈吐、能力、气质等与这一专业很是匹配,便积极支持孩子的这一决定。其间,我经常帮着出主意、想办法,有的点子得到了孩子的认可,有的也遭到狠心拒绝。女儿递交申请材料时,我还以一个妈妈的名义写了一封推荐信,用讲故事的形式,描述孩子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痴情,以及对“洛桑”的仰望,并拜托香港的小妹将之翻译成英文。不清楚这封额外的推荐信对女儿最终的梦想实现作用几何,但那一段段用情真意切码就的文字,却温暖、照亮着孩子的心扉,激励着她意气风发、踏浪前行。

“以前,我总是企图花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好的结果。现在,我渐渐地发现,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以后,一定要做到很骄傲地带着我的臭仔妈和猴仔爸,逛每一条漂亮的大街小巷。”

阅读着女儿的微信朋友圈,感受着她的好状态,我和老公分别在后面留言——

“以后,我们会很骄傲地跟着宝贝,逛每一条漂亮的大街小巷。”

“累并快乐着,祝愿宝贝在享受拼搏奋斗的人生旅程中茁壮成长。”

不知女儿看到这些话语,是否也如我们看她写的这篇东东一样,感动得稀里哗啦?

附图:女儿放在朋友圈的感悟



【作者简介】

一个喜爱读书、品茶、旅游的女子。在她和老公营造的民主氛围中,女儿放弃重点高中走进国际学校,先后收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华威大学等六所世界名校的Offer。最终,女儿选择了自己的梦想学校——全球排名第一的酒店管理院校“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

若想关注更多内容,请长按以下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陪女儿走向世界”。


    关注 陪女儿走向世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