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怎样才算不虚度今年第一个月圆之夜

 

正月十五上元佳节,x0ax0a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x0ax0a做些什么来欢度这个美妙的夜晚?x0ax0a愿璀璨的元宵灯彩保留那原汁原味的情怀,x0ax0a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熠熠生辉!...







元宵之夜,

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赏月、观灯、吃元宵,

你怎样来欢度这个美妙的夜晚?

-  明《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


溯  ·  源
中国的许多传统习俗,追究一下都挺有意思。比如: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元节,来自道教的天、地、水三官崇拜。元宵节即上元节,上元是天官紫微大帝生日。道教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正月十五燃灯应始自汉明帝,源于佛教“大神变日”崇拜,在佛教中,灯为法。正月十五真正成为灯节,则始于唐睿宗先天元年(712),至于吃元宵,是宋之后的事了。

据唐代笔记小说《朝野佥载》记载,当时花灯的种类有走马灯、白玉灯、珠子灯、罗帛灯、羊皮灯等小型宫灯,元宵节时出现灯树、灯楼等彩灯类型。从种类上分,灯彩有宫灯、纱灯、吊灯等;从造型上分,有拟型灯和几何形灯,如龙灯、鱼灯、牌楼灯、五角灯等;按工艺分,有布帛灯、羊角灯、竹灯……分门别类的灯具特色,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灯彩文化。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

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探  ·  访
一年一度的秦淮灯会几百年不衰,因而博得了“秦淮灯彩甲天下”的声名。秦淮花灯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鼎立的东吴时期,当时的灯彩造型比较简单。到了南梁时期,就有了“葛灯笼、麻绳拂”,既能用于照明,又可供君臣们在喜庆佳节欢聚一堂,是我们今天所见的灯笼雏形。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于元宵节时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之后,秦淮灯彩“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逐渐兴盛起来。而千百年的耳濡目染,使扎花灯就成为了秦淮地区一带百姓的传统。



已经七十三岁的曹真荣,

是秦淮灯彩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7,将是他扎花灯第六十三个年头。

曹家的花灯技艺已传承四代,

跨越百年历史。

……

- 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扎竹箍   //   传统的荷花灯,骨架是用竹黄制成的。制作骨架时,先把竹子削成细条形的的竹篾,而竹篾的长度,视荷花灯的大小而定。荷花灯越大,竹篾越长。当竹篾做好后,下一步就开做骨架,用纸绳把竹篾扎成竹箍。



撮纸绳   //   传统的花灯,都是用纸扎的,因为纸比麻绳更便宜,也更牢固。剪纸时,要注意要顺着纸的纹理来剪,这样,剪出的纸能够承受的力也更大。”一张A3大小的纸,被曹真荣剪出了上百条纸带。只见曹真荣拿起纸带,两只手分别用大拇指和食指抓住纸带的两头,一只手朝里撮,一只手朝外撮。十几秒钟后,一张纸带就变成了一条纸绳子。

做灯骨   //   通常的荷花灯灯骨,有四条经线和两条纬线构成。扎经线时,把一条竹篾的两头交叉,竹篾头呈双手合十状,然后在接头处绑上纸绳,竹篾就变成了圆圈,扎一个荷花灯,用四条竹篾对扎,就成了八条经线;扎纬线时,把一条竹篾的两头并排,竹篾头呈双手合一状,然后在接头处绑上纸绳,竹篾就变成了椭圆形,扎一个荷花灯,用两条竹篾顺扎,就成了二条纬线。

糊灯纸   //   当竹骨扎好后,在骨架上糊一层白纸,荷花灯就露出雏形了。



剪花纸、染花瓣   //   花灯,是一门集剪纸、染色、纸扎、书法、刺绣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艺术。像这个花瓣,每一张都是用手工剪出来的,这时,就要求艺人必须有深厚的剪纸功力;剪出莲花花瓣后,还要把白纸染成白里透红的颜色。



压纹理   //   做荷花灯,最难的是做出莲叶上的纹理。把几张已经剪好的莲花瓣纸片叠在一起后紧紧卷贴在粗木棒上。然后一只手压住纸片,一只手往木棒上缠铜丝。当铜丝完全覆盖住纸片后,就把缠住铜丝的木棒赛进一个木质的圆筒中。然后像捣药一样来回捣弄几下,再把铜丝绕开,纸片上就留下细铜丝的压痕,这些压痕就成为了莲花的纹理。



贴花瓣   //   当莲花花瓣的纹理弄好后,就开始一瓣瓣往白灯笼上贴。通常,直径二十公分左右的花瓣,要贴48瓣花灯。当花瓣上完后,荷花灯的外表就像模像样了。



上灯芯   //   把一只带蜡烛的莲花放进灯笼里边,点上蜡烛或者上好电灯,一只荷花灯就完工了。

思  ·  考


最传统的篾扎纸糊的花灯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花灯都已经被“基因改造”——骨架用铁丝代替,裱糊以纸代布,花瓣也逐步被塑料取代......年轻一辈的花灯艺人在质疑:

竹黄少了,但花灯要点灯,铁丝可塑性强,又便宜,为什么不用?纸是传统的习惯,纸摆的时间短,布存放的时间长。纸不能弯,交接处不平。但是布却可以任意拉不会坏,为什么不能用布替代纸?

当花灯变成“转基因”后,也许它将不再符合传统的口味。但是,如果花灯不自我进化,“夜市花灯照碧云”的场景,就只能出现在前人诗词中了。



武英造办博物馆开设的《武英绘彩》课程,

源自对传统灯彩和木版年画的思考,

通过创新的体验过程,

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呈现给体验者,

唤起更多人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珍视与热爱。

- 《武英绘彩》 -


体  ·  验



愿璀璨的元宵灯彩
保留那原汁原味的情怀
在我们的生活中
继续
熠熠生辉







    关注 武英造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