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今晚无题

 

​我每次写完东西都会为题目发愁,感觉起什么标题都会跑题,所以,可以不起题目吗?...



这是小编弹得前奏,功力不深,都是简谱,所以没有摇指和加花。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我妈妈一直是个红楼迷,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带着我看过《红楼梦》。说实话,我真没看懂,家庭关系太复杂,而且当时还觉得:近亲怎么可以结婚呢?直到后来看了刘心武讲的《红楼梦》,这也是唯一的一次追《百家讲坛》。后来的易中天品《三国》,其实我一集都没看过。对于中国的四大名著,最熟悉的就是《西游记》,相信大家都一样,O(∩_∩)O所以,我不建议父母们过早的让孩子接触一些不适合他们这个年纪的东西。童年就应该过得像童话,他们就应该是公主、是王子;但是这不代表他就可以为所欲为,既然是公主就应该学会善良温婉,既然是王子就应该懂得绅士风度。

今天,重新拾起《红楼》是因为《枉凝眉》。曹雪芹的词写得真是太好了。红楼里的一切都很美,但美的像是水中月,镜中花;又让人遗憾。“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就这一句话就足以征服我了,“心事”表达的很含蓄却又很得体,把一切事都囊括的恰到好处。可能真的是年纪大了,都开始喜欢这些了。有时候看戏曲都能看出美感,那些演员的动作、神态真的是太好了。之前复习的时候,看到汤显祖给《牡丹亭》的题记:“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古人对情义的看重是我们这些后辈最该学习的,但生活中,我们又对一些表面的现象过分的重视。这些,不是开个国学课,背背《三字经》就能找回的。



《蓝色大海的传说》不少迷妹都看过吧?在世华和金姌龄死的一瞬间,我真的感受到了凄美。以前看到这种死亡的结局会觉得难受,但是那一瞬间没有。也可能是因为知道他们的来世又相遇了吧,如果把《蓝色大海的传说》所有古代的镜头组合到一起,一定也很好看。少年时代的遗憾,成人后还是无奈。发现韩剧和大陆的神剧有一点非常不一样,韩剧的坏蛋总是一打就死,更多是放在抒情上;而大陆神剧里的坏蛋,总是怎么都打不死,最后你快死了他才死。一次,听一位资深的老师讲课,说了这样一个观点:从电影诞生,认为电影是现实生活的机械生产,再到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诗意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左岸派”等等这些流派,现实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很难再有新的突破。就像现在,世界总体是和平的,人们就开始做些美好的梦,韩剧热就是很突出的体现。而且这个崇尚唯美的民族总是能把所有的事物搞得那么浪漫,真的让人佩服。《太阳的后裔》里的中东,再看看《侣行》第三季的中东,好鲜明的对比。虽然雨果《欧娜妮》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的胜利,但只是针对于古典主义而言,针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直到现在浪漫主义并没有像现实主义这样突破性的发展。但话又说回来,任何流派的发展和形成,都会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流派作为支撑,而现在我们没有。

最后,借鉴赖声川老师的一段值得你我思考的话结束。“在快速变化的消费社会中,个人对制式概念的认同无形中扼杀了创意。我们很容易自动接受各种社会加诸自我的制式观念及想法:‘生活应该如何过’、‘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什么样的对象才是好对象?’、‘买什么样的房子才算好房子?’、‘怎么样才算是一顿好吃的饭?’、‘怎么样才是一个好假期?’……其实每一项选择都充满潜在的创意,而我们居然愿意在一切可能之中接受众人的标准答案,然后花毕生的力量来符合这些标准答案。”

晚安。



我每次写完东西都会为题目发愁,感觉起什么标题都会跑题,所以,可以不起题目吗?


    关注 颖子的小幸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