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活着,很多时候是在寻亲(推荐阅读)

 

犹记得,苏轼赞佩的那个女子说出的那句话:心安即吾乡。心不安就是在流浪,精神没有安顿,心灵没有托寄,就是在路上漂泊。回归故乡也没有心安的感觉。因为故乡已经物是人非,你找不到记忆中的人事模样。回归的是地理意义的故乡,而不是心灵的故乡。...


 ◆ ◆
文 | 程予东
亲人都是哪些人呢?可能你会说: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儿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错,我的答案也是这样的。除爱人外,剩下的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血缘之亲多在三代以内)。

亲人给人什么感觉呢?不自觉的为他们的健康挂怀,为他们的顺利成功不生嫉妒,而是欣慰高兴,为他们的不顺不幸不会漠然相待,而是心疼难过。在一起,吃什么,说什么,自然,不需要刻意,舒服轻松。

可是现实中完全是这样的吗?父母与子女关系裂隙,兄弟姐妹不相往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孤独终年不是少数。这让人心生疑窦,为什么亲人间却有不亲的现象?这里面的因由恐怕非常多,观念,利益等都是不可绕开的因素。血缘之亲只是看起来应该亲,但是不能保证情感上亲。

生活中,我看到这样的现象,那个女孩小的时候是外婆带大的,整整带了四年。按理说应该和外婆很亲近吧,非也,她最想念的是舅妈,她舅妈抱她的时间加起来没有几天。她和姥姥有血缘关系吗?有。舅妈有血缘关系吗?没有。还有不少人和家里的亲人整天说不上三两句,即使说也不咸不淡,但和不相识的人可能一交谈就如故倾心,觉得很是亲近。他(她)之间可是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啊!为什么会这样呢?相处的感觉。相处愉快、轻松、舒坦、自然、随意,就感到亲近;相反,相处煎熬、紧张、别扭、刻意,就感到疏远。

什么影响相处的感觉呢?个人浅见,观念。三观相近,匹配。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你和对方的兴趣、志趣相近,步调一致,聊不完的话题,即使沉默,一点也不会觉得冷场、尴尬,反而是一种享受。最深的亲近即使两者兴趣不同,志趣各异,但是彼此能够接纳包容理解欣赏。偶有争执冲突,也不伤及情感,可能这些小争执和冲突是俗世烟火的调味品。最深亲近的人彼此都懂得自我反思和改变。友情深厚的、亲情浓郁的、爱情甚笃的皆同此理。

能够发展培养深切亲近关系的人一定有爱的能力,他(她)懂得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很多时候,我们有着这样分明的感觉:大家都是人类,却不是一类人。这说明人的内心深处是孤独的,周围是熟悉的陌生人,自己好像是一座孤岛。孤独从不陌生,自古依然,陈子昂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岳飞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辛弃疾有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孤独者渴望知音,俞伯牙和钟子期有高山流水的绝唱;鲁迅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欣慰。知音就是那个能听懂你心音的人,那个和你内心能呼应的人。知音不就是和你三观相和的人吗?

人是孤独的,血缘亲情也不一定可以化解你的孤独。但是知音却可以,三观相近的人却能够。为了排遣心中的孤独,人就是在寻找,找到的心安,犹记得,苏轼赞佩的那个女子说出的那句话:心安即吾乡。心不安就是在流浪,精神没有安顿,心灵没有托寄,就是在路上漂泊。回归故乡也没有心安的感觉。因为故乡已经物是人非,你找不到记忆中的人事模样。你回归的是地理意义的故乡,空间地域的故乡,而不是心灵的故乡。心灵的故乡在于茫茫人海中那个支点,那个依靠,那个知音。

支点通过切磋、合作、眼神、文字等等渠道寻找。支点和依靠就是力量,温暖所在。《梁溪漫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婢曰:“满腹都是识见。”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是苏轼的支点,依靠,乃知音也。

你是怎样的人,往往会遇到的和自己相匹配的人。匹配的人,感觉很亲近。亲人不能选择,而精神匹配的人却可以,这是上天对每个人的眷顾。我们活着,很多时候,是在寻找亲人,情感上深切亲近的人,那些三观匹配的知音,那个让你欢乐让你忧,甚至为你平添许多愁,但是一想起就让你心疼的人。



如有兴趣,请关注,更多资源将持续更新……

附热文:



1、家庭教育的最终检验是儿女的婚姻质量

2、母亲看孩子的眼光完美又伤人(推荐给所有母亲看)

3、你不努力,连孩子也瞧不起你(推荐所有母亲阅读)

4、你有爱孩子的能力吗?(强力推荐所有父母阅读)

5、高情商的母亲这样教育孩子(推荐所有家长阅读)

原创不易,关注点赞分享,是最大鼓励。


    关注 予东田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