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学素养—《论语》

 

国学素养-《论语》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来说,缺乏的也...

国学素养-《论语》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来说,缺乏的也许不是所谓的“革新力量”而是知旧,也就是对传统的理解
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都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而在传统经典这条源远流长的巨川大河中,流淌着多少字样我们精神的养分和元气。它们演绎着中国文化的风貌制约着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秩序对构建健康人格铸造民族惊魂都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社会精英所讲的“大传统”又或是市井小市民所谓的“小传统”至每个中国人举手投足所流露出来的中国气派无不可以从2400年前“轴心时代”的经典——《论语》中找到它的根源。从本期开始我们沿着它的脉络来探寻仁这个字所代表的含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满脸堆笑,这种人是没有多少仁德德。

孔子一生都在讲“仁”和“礼”,我们先来讲仁,纵观生活中那些谄媚满脸堆笑,摇尾乞怜,溜须拍马之人,一般个人的品德着实不高。当然此话也不能过于绝对。但纵观历史,确实如此,但戚继光这类英雄人物为了达到救国救民目的而不得已而为之自又另当别论。

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有人说,朱熹不通政事,以为华夏大地人人平等,才把巧和令解释为美好,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是对朱熹的误解,没有好好读朱熹原文。朱熹说得很清楚,学者要以“巧言令色”为戒——他要提醒的对象,是那些求圣人之学的人。很多求学者以为,仁,就是对谁说话都客客气气,让听的人开心,存好心。朱熹说,不对,这不是仁。至于本来就不想求圣人之学,说一套做一套,领导面前表现得极端,领导做什么就和领导一个模样,领导一走,立马改头换面,这样的人,不用孔子、朱子来解释,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人是“不仁”的。

所以,孔子和朱子之所以要读者警惕“巧言令色”,不是来批判社会中那些本来就无德,奉承拍马的人的,而是提醒那些想“求仁”的人,不要以为待人接物时处处和颜悦色,一心要让对方开心就是仁。

小编个人认为做人不卑不亢,举止得体,有自己的底线,自己尊重自己的才能让别人尊重。

此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北京合顺堂名医馆∣一个有用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 北京合顺堂名医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