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故事】灶上旧城

 

关于我们呼和浩特市“文化进社区”大型公益活动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繁荣首府文艺舞台...





关于我们

呼和浩特市“文化进社区”大型公益活动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繁荣首府文艺舞台  

        

公众号  :whjsq0471

公益热线:0471-6956103官方网站:www.nmxsl.com

官方微博:新浪搜索“呼和浩特市文化进社区”






当大大小小的灶台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时,旧城开始弥漫饭菜的香味。大杂院、四合院以及饭馆烟囱顶上的炊烟升腾着……



若论灶上乐声的奇妙和扣人心弦,还属坐落于旧城街头巷尾的焙子铺里的声响。“咚咚咚,嘭嘭嘭”,敲击木头的声响有节奏地从铺子里传出。隔着窗子朝里瞧去,膀大腰圆的焙子师傅手握擀面杖,一边擀着面团一边敲击着案板。乐队指挥似的潇洒极了。铺面不大,案板紧挨着炉灶,是土炉,红红的炭火跳跃着。师傅把擀好的面团放在平展的铁制大饼铛上。饼铛有些年头了,又亮又黑,似乎能照见人影。当焙子半成品在饼铛上烙出些火色后,师傅把它们从饼铛上铲出,搁在灶膛里继续烘烤。过一会儿,新鲜焙子就出炉了。

路过焙子铺,只要听到里边有敲打案板的响声,当然少不了刚出炉焙子诱人的麦香味和烘烤味,就知道这家焙子铺正在开张,而且还有一笸箩新鲜焙子,等着顾客来买呢。毫无疑问,焙子铺虽小,炉灶也不大,却连着千家万户,牵动着旧城平民百姓的心。清早,吃上一个刚出炉的热焙子,最好能夹上一块羊头肉,该有多么爽快。



旧城大杂院的灶上乐声虽显杂乱,听上去却也顺耳。早些时候,供应的玉米面多。旧城女人凭着她们的巧手,用玉米面做出了“擦蝌蚪”、摊花、锅贴、“金银卷”等美味面食。11点多,各户人家开始生火做午饭。夏天人们在院子里做饭,老户人家多半用泥炉和木头风箱及手摇风箱,有的小年轻则喜欢用洋炉子,烧的则是面煤或块煤。无论用什么炉灶,生火时都是浓烟腾腾,弄得院子里乌烟瘴气。再听听,拉木头风箱的“吧嗒”声,泥炉喷火的“嗤嗤”声,炒菜的“吱吱”声,夹杂着“做什么饭”的问候声,大杂院里便是热火朝天,格外热闹。

大人忙着做饭,小孩子也不肯闲着。他们聚在一起聊天,或者干脆吹起了洋片(一种印有彩图的薄纸片)。要不,他们摔跤似的“扭打”上一气,好像一上午也没把劲使完一样。饭熟了,妈唤了,他们才恋恋不舍一路小跑回到自己的家。



闹市上的那些饭馆,赶早生起火做起饭来。它们家的灶,比住家户的灶要大许多,灶上乐声便显得粗犷和殷实。平平的灶台上,能同时放几口炒菜锅。食客点个鱼香肉丝、过油肉什么的,再来二两散白酒,就显得很是排场和阔绰。炒锅吃油,黑黑亮亮的,看着就滋润。一些饭馆也卖烧麦。面案子前,师傅们一手握着烧麦皮,一手往里边放馅。他们的手轻轻一握,一个烧麦就包好了。灶上,小巧的木或竹制蒸笼冒着腾腾热气。烧麦蒸熟后,揭开笼屉,浓浓的烧麦香味扑鼻而来,烧麦似玉似脂更似花,食客则心花怒放。

如今的旧城,无论是住家户还是饭店,做饭时,都使上了液化气或天然气。再看不见曾经有过的万千炊烟和浓烟翻滚闹旧城的盛况了,灶上的乐声更为丰富和美妙,南北大菜、各地小吃、中西式快餐,应有尽有。唯一不变的是,灶上的旧城永远是那么迷人和魅力十足。


    关注 呼和浩特文化进社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