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在生活的点滴中远离“当下”的

 

文:谷雨一半是琐事,一半是灵魂,在琐事中看见自己,看见雨生百谷心不在焉很可怕 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带孩子出去玩...

文:谷雨
一半是琐事,一半是灵魂,在琐事中看见自己,看见雨生百谷


心不在焉很可怕
 
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带孩子出去玩,目的地是隐藏在小山窝里的一个湖。经过几个小时的徒步,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个不大但也颇有些灵气的湖。两个大一点的十三四岁的孩子淡淡地不动声色地说:“就这啊,这有什么好看的”!孩子的妈妈反问道:“这怎么不好看,你想看什么好看的?”孩子也不争辩,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眼前的风景,过了一会儿就从口袋里背包里掏出手机和IPAD,拍了几张照片后就再也没有说什么做什么。

而另外两个小点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不仅一路欢闹,到了目的地还兴奋地大叫:看,那里有小鱼,好多呢……很快,他们就又找到了另外的乐趣,开始捡石头往湖里扔看谁扔得远,还打起了水漂漂。两个妈妈也被感染了,四处帮他们寻找适合打水漂漂的石片。我是小点的孩子的妈妈,可是我在想,再过几年,我的孩子也会变成这样吗?是什么让幼时对一片树叶都兴趣盎然的孩子变得对美好的事物无动于衷?作为父母,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1心不在焉的成年人



看到自己的孩子对眼前的美景无动于衷,父母都会有些不理解或失望,甚至很生气觉得孩子不知好歹,自己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陪孩子出去玩,孩子却一点儿也不领情。实际上,孩子的心不在“焉”或无动于衷,可能是因为陪伴他成长的是一个心不在焉的父母。

心不在焉的父母出去郊游可能是这样的:在山路上徒步的时候,他们的心可能在期待着目的地的那片湖,于是巴不得这段行程快点结束,早点看到那个湖。这样,他们的心就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又或者他们脑子里还想着昨天的某件事,根本没看到路边的风景,或者即使看到了也完全没感觉。这时,他们的心就是在过去而不是现在。

当他们终于到达那个期盼中的湖时,心却又很快飞到了另一个未来,希望在湖边逗留的这个现在快快过去,好到达期待中的下一个未来…或者当他们终于看到湖的时候,心却又回到刚才走过的那段山路上,觉得这湖景可能还不如沿途的风景,但是自己一路上好像啥也没看到也没拍到好看的照片,这样想着不免开始有些遗憾有些懊恼,于是又没能好好地欣赏湖。最后终于离开湖的时候,又回过神来开始惦记湖,觉得刚才应该在湖的某个地方照张相才好……

整个行程,很多人可能都是走路时心不在走路上,看湖时心不在看湖上,而是永远都在另外的某一件事上,这件事或者在未来或者在过去,当下的事情就总是被错过。心不在当下的这件事上,自然就无法感知当下,无法理解当下。对当下无感,于是就总是匆匆向前或感叹过去!

2心不在焉的陪伴



年幼的孩子能时刻处于当下、安住于当下,所以孩子们总能找到当下的乐趣,总能与当下和谐相处。但是心不在焉的父母却会破坏掉孩子时时安住于当下的能力。

我想起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我常常带他去离家两条小路之外的一片大草坪玩。虽说只是两个小小的路口,可是对于孩子来说真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小小的旅行。他总是走走停停,一会儿捡起几片树叶,蹲在路边小心翼翼地往路边的下水道缝隙里塞,一片又一片,非常认真。弄完了,就又站起来去寻找新的树叶。如果我不催促他,他可能会这样一直玩下去,直到他觉得够了或累了为止。可惜那时我常常会催促说:我们还要去草坪呢,那里有好多小朋友,可好玩了如何如何,然后就硬拉着他往前走一段或者直接塞进小推车里推走。可是走不了一会,他通常又会发现新的好玩的目标,譬如路边行道树树根上的泥土,他喜欢把那些一块块疙瘩状的泥土,用力地捏碎揉成粉末状,然后看着泥土从指缝间慢慢地流下来。他或蹲或坐或跪在地上,歪着头全神贯注的样子,实在让人不忍心去打扰他。可是为了我心中设定的那个目标,我还是很多次地“温柔”地把他拉起来,不顾他哭闹地继续带着他往前走……

经过很多次的这种“赶路”的经历,有一天我突然放下了心中设定的那个目标,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偏离好好陪伴他的初衷很远很远。于是,我开始学着只是纯粹地陪伴,与他在一起,由他自己主导自己的活动。尽管很多次我们都没能走到两个小路口外的那片草坪,但是我们收获了许多美好的相互陪伴的时光。

3训斥、打骂式



训斥打骂都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有仅不会使孩子成绩提高,而且会使孩子更加厌学,甚至逃学。父母因为几次考试失败,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认为孩子的问题只要严厉点训斥,就能改变结果。结果却是孩子听得恐惧了,不但把耳朵关闭,也把房门关闭了。

4专注于当下,让心在“焉”



其实父母的初心都是一样的,好好地陪伴孩子,并不是草坪之类的目的地那里有什么特定的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当我们在心里认定了一个目的地,就会忘记自己只是要好好陪伴孩子的初心。快快到达目的地草坪就变成了目的,掩盖了原本好好陪伴孩子的初衷。于是就会出现一次次地催促孩子,一次次否定他们自己找到的玩法和乐趣,一次次打扰他们的专注,一次次带着他们脱离当下,希望赶快到达那个目的地,似乎到达那个目的地才是或者才能好好陪伴孩子。

在父母这样一次次无意识的、无情的打扰下,孩子慢慢地开始变得跟我们一样无法专注于当下,也开始急急忙忙地向前赶路,用前方想象中的美好激励自己赶路,而不是一边享受当下的乐趣一边前行。

如果父母能够时时不忘自己好好陪伴孩子的初心,学会观照自己的内心,学会安住于当下,那孩子本然具足的安住于当下的能力就不会被破坏掉,而是最大限度地被唤醒。这样,孩子就会有更好的专注力和内在觉知力,也能够更好地获取各种外在知识。无论对于孩子还是父母来说,专注于当下,让心在焉,才能更好地感知大自然,感知自己、感知他人进而更好地与自然、与自己、与他人沟通。这些都是有趣味有意思的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


    关注 木本水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