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HKU】对话徐帝雨:既搞之,则大之

 

明媚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屋内。被采访者刚睡醒的慵懒声线在这个清冷的中午显得格外温暖。简单的寒(tu)暄(cao)之后,这位港大传奇人物便和笔者一同回忆起十一月的音乐盛宴。...




明媚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屋内。被采访者刚睡醒的慵懒声线在这个清冷的中午显得格外温暖。简单的寒(tu)暄(cao)之后,这位港大传奇人物便和笔者一同回忆起十一月的音乐盛宴。

方=方贞
徐=徐帝雨

贞 | 怎样的契机让你想到开这个陆人计划的演唱会?

徐 | 其实音乐和创意产业一直是我个人一个兴趣,但之前一直是在西索下面做这个事情。有天丹丹问我要不要组个乐队让对音乐人可以在一块儿玩,于是我们就找了初期二楼平台花园的这些人,通过singcon这个契机做了第一次表演。表演的效果还不错,于是我们开始思考怎样能让音乐覆盖到更多有兴趣的人。最初的想法是组建更多的乐队,大家一起做一张专辑,或是举办小型的表演等等。直到把人都找齐了,坐在一起很认真的讨论之后,我们才决定要开一个室内演唱会。

贞 | 最初的团队是怎样的?

徐 | 我和丹丹当时是二楼平台花园的经理,负责场地、音响、外联等,而二楼平台花园的六人负责表演方面。之后我们八个人一起讨论,定了表演、招新的形式、面试等。

贞 | 最后定下来的陆人计划团队是怎样的?

徐 | 报名人数是各超过一百个,乐队成员最终是6+6+5+5,22人,行政组是16人。

贞 | 整个陆人计划从想法到完成耗时多久?

徐 | 最初的想法在2014年的3月初,当时只是很简单的想在百周年做一个草地音乐会,下面有几十个人,大家一起唱唱歌就好。但在筹备的过程中,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想法,感觉好像一个小型的音乐会已经不够实现这些fancy的想法了,于是我们决定弄一个大型的室内演唱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内部一直开玩笑说自己是 “既搞之,则大之”。直到11月21日的演唱会闭幕,一共耗时八个月左右。

贞 | 甄选中最大的困难是?

徐 | 首先,我们也不想把乐队的组建弄成一个比赛或选拔,还是希望尽可能的容纳更多有兴趣的人,那么如何确定报名者的风格、水平,并且把根据他们的条件把他们组合起来,就是件难事了。另外,既然所有乐队要在同一个舞台上出现,那每个乐队就必须有清晰的风格。前三支乐队很快就确定了,但第四支的组建和定位就一直有些“难产”。我一直想要组一支colorful、校园风的乐队,而答案最终落在了原创乐队这个主题上。尽管我平时写歌风格并不像《图书馆要关门了》,而是更偏好写大型歌,但为了这个乐队我们也都做了改变。所以最后你会发现,“四号病房”这个乐队的名字、海报、服装、MV等包装都体现了colorful这最初的想法,这是我们团队很满意的。

贞 | 团队筹划方面特别印象深刻的困难?

徐 | 首先,为了定下场地就花了近四个月时间;我们考虑到室外场地会让效果大打折扣,最后才选择了陆佑堂;第二个困难是经费:陆佑堂近一万的租金和专业音乐设备的缺失让没有任何储备资源或干爹组织的我们倍感压力。从五月份开始接触的很多赞助商都没有成功。每一次例会我们都会做一次预算,怎样把损失降到最小。幸好在演唱会前一个礼拜确定了来自cedars的赞助,所以最后能将亏损控制到四千,也算是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还有就是present的问题。陆佑堂很大,坐在后面的人离舞台很远,但我们从开始就决定门票不会划分价格等级,所以为了呈献给大家一样的体验,我们租借了两块大LED屏来做现场直播,这两块东西其实也给了预算很大的压力。而最后便是明星祝福的视频,从去年暑假五月份开始我们就不断联系将近三百个明星,有些人觉得凭什么帮你录,有些人答应最后却消失了,最后才找来了我们看到的这20个华语乐坛独立音乐人。

贞 | 陆人计划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只是音乐吗?

徐 | 并不是的。我们已经在港大正式注册成为HKU Landman,想以这个新身份给港大玩音乐的人提供机会,给爱音乐的人提供表演。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创意产业的载体。比如视频上的创意,文案上的创意,营销的手段,做DVD和写真的手法等等,其实都是很多创意产业的集合,所以除了音乐,任何创意的想法都是陆人计划的方向。

贞 | 近期和未来有什么安排吗?

徐 | 首先,这学期我们已经结束招募,成立了新的21人行政组和4只全新的乐队,形式上更加丰富,例如有A Capella,纯乐团等,让大家能欣赏到不同的音乐表现方式。其次,我们也在不断的为乐队争取表演机会,比如这学期跟CCC和西索的合作,以及四月底赴澳门大学的演出等。之后我们也会有自己主办的活动,包括草地音乐节还有原创音乐的workshop等。

贞 | 说说你个人的一些感悟吧。

徐 |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已经快大四了,却依旧花很多时间在陆人计划上面。所以我还是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心态的转变。我学Accounting and Finance,一开始跟很多人一样,觉得之后工作的道路是非常明确的,银行、四大等等,我想去追大家都认可的东西,所以很努力的学习和实习。但我在做了一个finance intern和陆人计划演唱会后,突然在对比下意识到了些什么,做intern的状态是大家都觉得好所以我要去做,而做演唱会是我真的喜欢所以才去做。两边都很累,但做不喜欢的就只是累,而做喜欢的事情却在累的同时有更多心灵上的充实感。虽然初衷是兴趣,但在做的一年里面简单的兴趣转变成了很多具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很多没有想到的东西都一一实现了。

贞 | 那这种心态的改变给你带来了怎样的职业发展角度上的改观呢?

徐 | 我的理想状态是把兴趣和商业联系起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前和很多人聊天,我们都觉得中国的文化市场正呈现着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来说,文化市场的潜力非常大,市面的电视节目随随便便就是1、2个亿的赞助,电影也很容易就票房过亿,这些都是很好的势头。但另一方面,当你反观这些文化产品的内容,实际上水分很大,各种三俗、抄袭的东西层出不穷。我觉得这不能怪文化创作者,中国实际上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创作者,但他们的作品鲜少被市场发现;当然这也不能怪文化消费者,中国的老百姓看得了宫琐心玉也看得了纸牌屋,这说明他们的文化品味还没有定型,还有很多培养的空间。所以说这归根结底是文化投资者的问题。很多文化投资者在选择文化产品的时候,一方面自己的鉴赏水平不足,很容易把钱乱投;另一方面只注重短期利益,投资一些“投其所好”的东西去讨观众欢心,而忽略了文化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社会意义。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能把自己进行文化创作的经验和学习的商业知识结合起来,去尝试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贞 | 你的想法非常有启发,但你不会觉得太冒险了吗?

徐 | 有人可能觉得这样的决策太冒险,我可能工作个三五年也无法确定有很好的回报。但我如果大学毕业22岁出了门就去走那条既定的路,我一定会后悔。年轻的时候我还有资本,就算是失败了,对我的意义也很重大。最差的结果是做不下去了,我再重头来就行,我还有专业的技能,还可以从事金融相关的工作。而若我有了好的结果,在文化创意的产业里做出了成果,那我一定是无比幸福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观看陆人计划纪录片。

围炉(ID: weilu_flame)

文中图片credit to 蔡浚晟,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回复港大复旦上纽,分别阅读各校文章
回复苹果姐姐,阅读HKU第一次线下活动实录
回复围炉,了解围炉团队
回复加入,了解如何参与
回复转载,查看转载声明


    关注 围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