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因材施教,应机说法

 

教育的真谛——因材施教,应机说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禀赋或品性之差异,因此自然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想法,有矛盾的与合理的思路,唯有在生活与教育一体化的环境中,老师与学生才能够进行自由的对话,进行六根互对的全方位交流。

老师的眼、耳、鼻、舌、身、意直接面对学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心理的演变过程。在长期的教学与熏陶下,学生就能够把课程理论——“法”,化为自己的行为,再从自己的行为融入到自己的心里,再从心里细化到意念,最终达到起心动念、行住坐卧无不与法相应,这就是佛教修行不离现实生活的教化方式。



现代的教育强调专业、自主,因此身为师者,除了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专业的素养之外,更应该契合所有学生心理的需要,因时因地实施“契理、契机”的教学。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选择权”。

佛陀针对八万四千众生,开设了八万四千法门,目的就是希望每个受教育的学生,人人都能成佛。同样地,今天的教育,我们强调教学自主,每个老师都必须文武兼备,真正具有教学自主的“本钱”与“实力”,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要。



在经典上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每次说法,均有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由此可见,佛陀的说法,同一时间有成千上万的学生。若到信众家中应供开示,听众少则三五人,多则一百多人。同样地,在经典上,我们也看到佛陀为个别的众生单独说法。

例如,周利盘陀很木讷,跟他的哥哥一起出家修行。可是大家都觉得他愚笨,一首四句偈学了三个月都学不成;他哥哥就赶他回家,他伤心地哭了起来。佛陀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单独告诉他:“愚笨而不知道自己愚笨的人才是真愚笨,您知道自己愚笨,可见您不是真愚笨。”佛陀还教他“拂尘”“除垢”这两句简单的法语,然后让他天天扫地,净除身心的尘垢。经过一段时间的专心修习后,周利盘陀的烦恼断了,智慧也开了。

此外,音乐家闻二百忆及央掘摩罗的开悟,都是佛陀针对他们特殊的根性,实施个别化的教学的成功例子。



所以,老师教学时,需要不断地观察学生,不断地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与心理取向,从而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百分之百地理解课程的内容;同时在教室里及时面对面地解决与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

可见佛陀的教学能同时兼顾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才称得上是真正专业、善巧、圆融的教学。




    关注 三昧书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