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要是知道你们这么编排他,一定会气得跳脚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7月14日
打牌。7月15日
打牌。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7月17日
打牌。7月18日
打牌。



这是网上流传的胡适日记选段,我想应该很多人都看过吧。

但这都是扯淡的!!!

这是《胡适留学日记》第一卷的内容,其中七月四日的内容原本是这样的☟



而13到18日这几天的内容是这样的☟

" _href="https://pic4.zhimg.com/v2-1e8791424edd8f232335e9daf63bcb3b_r.png">">https://pic4.zhimg.com/v2-1e8791424edd8f232335e9daf63bcb3b_r.png">


根本就没有“打牌”两个字。

倒是之前的5号到8号这几天每天都有打牌,但也不是只打牌☟




“打牌”两字在《胡适留学日记》里一共出现35次,基本集中在七八月份,其中确实有一天的日记内容只有“打牌”两个字,是八月五日,只有一次。之后九月六日里结尾处说“与金涛君相戒不复打牌”,此后日记里再也没有了打牌内容。
为什么这个段子可以流传的这么广,为什么那么多人深信不疑?

因为这个段子的制造者利用了大众的投射心理

所谓投射心理,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倾向”。

也就是说,个体在进行社会认知时,会不自觉地将自身所具有的一些人格特点投射到客体身上,从而掩蔽了客体真正的人格心理特点,扭曲了客体的真实面貌,形成对客体错误的认知图式,实现了客体主体化。
说的简单点,就是它因为迎合了很多人的小心思:胡适啊,大名人啊,文学家啊,不照样和我一样沉迷娱乐活动,三分钟热度,外加重度拖延症吗?

多少人看到这个段子的时候这样想过?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萎靡不振。眼高手低,沉迷娱乐无法自拔,拖延症......这些都是很多现代人的通病,摘几段胡适日记改编一下,把胡适也塑造成一个这样的形象,切合受众的投射心理和选择心理。

很多人在接受网络上这种段子、故事的时候,并不是选择相信真实的,而是自己认为真实的。

这个段子也不是没辟谣过,但至今还是有很多人的态度是: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所以这个段子还会继续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哈哈一笑的同时,鄙夷一下前人,再给自己的不思进取找点心理安慰。

你以为人家和你一样,其实全是你自欺欺人。
作者:朱权

来源:知乎


    关注 校园一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