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长相随】元宵,还欠一场灯会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每每想起元宵这个节日,不似旁的节日,心里涌出热闹闹的感觉来。提到元宵,更多的感觉却是空落落,冷清清。大概,这个节日在我二十多年的生命里,空缺得太久。

大概,元宵往往是假期的最后一天,或者开学的第一天。这一天年假已结束,寒假也要结束,便做不到一家人一起来热闹了。

大概,这么多年来,这一天的我,从没有心思过节,连最简单的仪式——吃汤圆,也不是非进行不可。

那天,给我的美国“学生”解释元宵节的时候,心绪就在那一瞬,忽然被勾动。



元宵啊。正月十五。古称元夕、上元节。古人似是尚月,许多节日都定在满月这天(这大概与我们惯用的农历历法有关),这新年的第一个月圆夜,更是重要(元宵成为民俗节是汉魏之际,历史蛮悠久了)。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我总觉得古人比今人更重视上元节。我甚至觉得,上元节在古代的地位,丝毫不逊于春节这个据说是国人最盛大的节日。因我所知的有限的诗词里,写上元节的句子比写春节的还多。

“东风夜放花千树”是它。“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是它。“花市灯如昼”是它。“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是它。





元夕夜离不开灯。

元夕放灯的习俗自何而起我并未深究,只知自唐代起,上元节的灯会发展愈盛。之后历代,灯会持续的日子增增减减,却必然是多于今时的。

仔细想想,我渴望一场灯会,由来已久。大概就是在年少时,听到那一句“一夜鱼龙舞”之后吧。遂成执念。

挂花灯。舞龙灯。放河灯。猜灯谜。



我常常怀想,许多许多年前,在元夕这一天,京师的整条街上,该是火树银花,如迢迢星河坠地吧?街上的人,该是络绎不绝,欢欢喜喜吧?少年猜谜,少女赏灯,青年舞鱼龙,妇人逢桥而过消百病......许多际会,也许因此而起:许多故事,也许就此落幕。



可我大概是看不到了。那样盛大的灯会。那样美的火树银花,人间星河。不会灯谜,懒于大老远跑到哪个古镇去赏电子灯,我甚至连孔明灯如何放也不晓得。

《北京风俗杂咏》引高士奇《灯市竹枝词》云:“鸦髻盘云插翠翘,葱绫浅斗月华娇。夜深结伴门前过,消病春风去走桥。”下注曰:“正月十六夜,京师妇女行游街市,明月走桥,消百病也。多着葱白色绫衫,为夜光衣。”

我能做到的,大概也不过是在十五吃一碗汤圆,十六着一袭白衫吧。

我欠元宵一个灯谜。我欠自己一盏花灯。我离元宵还差一个灯会。

我欠自己一个上元节。

(图片来自网络)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 愿与君共赏江南



    关注 江南小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