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太深!“陪伴机器人”国内估值2亿 硅谷只要2千万

 

虽然经常中美两边跑,但是基本每次回国,国内创投市场都会让我有大吃一惊,有点跟不上节奏的感觉,一个非常明显的方面就是“估值“高得有点让人难以想象。...



作者:林薇 Vivi

虽然经常中美两边跑,但是基本每次回国,国内创投市场都会让我有大吃一惊,有点跟不上节奏的感觉,一个非常明显的方面就是“估值“高得有点让人难以想象。

最近受邀参加湖北卫视全民创投节目《你就是奇迹》的录制,这档节目可谓是创投节目的《非诚勿扰》,中国版的《投资大鳄》,网罗了国内顶级投资人和新锐创业者,入选的项目从两千多个案例筛选而来,代表了目前国内创投环境的风向标。

一档节目的录制下来,印象很深。观察员性格色彩学大师乐嘉老师的角色定位很有意思,“色眼识人”,试图透过人物表象,探究创业者的隐形个性是否适合创业。但节目中不少创业选手对项目的估值超高且志得意满,也似乎需要某种透视识别系统,来挤一挤水分。
节目中创业奶爸王不凡带来的陪伴性机器人“班尼”,尚未投入市场,他一开口的要价是3000万,换取15%的股份,那么估值就是2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我在美国看到同样的教育类的机器人,比如Woobo,也是中国创业者创办的公司,他们2016年天使轮募集到的是80万美金,估值400万美金,2千8百万人民币不到。我们之前《Vivi闯硅谷》节目中采访的一个另一个人工智能项目,Auro Robotics无人车,在硅谷已经小有名气,并且已经在美国园区内试驾成功,他们A轮的融资也只有200万美金, 目前估值为1千万美金,不到7千万人民币估值。

跟朋友聚餐,一水的创业者,有的创业没多久,有的大学才毕业,大家的公司估值都是千万人民币,甚至都上亿的估值,很多产品都没有成型的。虽然知道国内这两年在“双创政策”的影响下,创业这股风强劲又强劲,但着实让从硅谷回来的我胆怯。人们都说:“估值,是科学,更是艺术”,可以说,国内的初创的估值有点像是抽象艺术,让人看不懂了。

创投圈有这样一个笑话:“去年,国内某一个大款到了硅谷,到处找公司投资。有个公司明明说自己不太需要钱,但大款硬要投资人家。大款问:‘你现在估值多少?’对方说是4000万。结果,大款说:‘给你估值4个亿,我占10%,怎么样?’结果,对方彻底被吓倒了,不敢相信,以为遇到骗子”

这是个趣闻,但也反映了现实。绝大多数创始人都希望自己的公司估值越高越好,但硅谷对待这个问题是十分审慎的。估值越高,风险越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剧《硅谷》中,魔笛手的CEO Richard在第二季时候,被做投资的好友Monica教育一翻之后,拒绝高估值,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公司可以生存下去,而不是风光一时。

回国后我频频听到一个词“接盘侠”,虚高的估值对应的是“接盘侠”这个词,大家都抱有一丝侥幸,仿佛找到这个“倒霉蛋”,自己公司就能活下去。这映射的是一个畸形的生态环境。估值之外,国内的游戏规则也让很多国外回去的创业者胆战心惊。在硅谷,是很讲究契约精神的。在国内,朋友经常奉劝我,合约没敲定前一刻你都得战战兢兢,敲定了,你更要打起精神,拿到钱,才算数。国内的投资人爱“画大饼”,创业者嗷嗷待哺,这饼吃不到就只能默默地关门,一声都不敢吭。一旦将情况公开撕破,很可能会被视为“刺头”,会在未来融资中遭遇创投“潜规则”

那么硅谷是怎样的呢?如何打入硅谷的核心,学习这些你看不到的“潜规则”?

硅谷,在全球人民眼中,已然是创新创业的代名词,聚集了全世界顶尖的高科技天才和高手,也是全球资本角逐之地。在硅谷湾区普通一个咖啡店,你转个身,也许就会遇到身价过亿的独角兽创始人,在你旁边不起眼的默默喝咖啡;去爬山跑步,也许和你并肩运动的就是手握几千亿资本的投资人 。

正是这样仿佛梦工厂一样的地方,造就了众多的独角兽,以及无数的神话,而硅谷的意义也早就超越了地区,成为创新文化的象征。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硅谷的秘密,精髓,究竟为什么这个仅仅七百万人口的地区,能够成为全球无可取代,不可超越的奇迹之地?

有人说,硅谷成功的秘密在于硅谷宽松自由的文化,允许创业者犯错重来;也有人分析,这里的资本方非常大胆,一个好主意就可以赢得著名沙丘路上(Sand Hill Road)的风投百万千万的投资;也有人归纳为生态圈对初创的支持,比如成功企业家对新手创业者导师般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这些分析都有合理的成分,但是并不能概括硅谷的秘密。

硅谷的确是一个成熟的生态圈,从大环境和
体制都非常规范,有能力的创业者可以很快在资金和资源上得到支持,让团队可以专心攻克难题,寻找核心人才,巩固技术优势,而把财务,法务,推广等其他非核心业务交给生态圈去打理。这样,技术优势可以快速从0到1的突破,迅速扩大规模, 在竞争对手没有来得及反应之前,形成行业壁垒,并且进一步借助资本的力量扩张到全球,比如,优步Uber就是典型的例子。

然而,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进入硅谷生态圈,真正成为其中可以发挥作用的一部分,并不像想象中的这么轻而易举。

每年光加州就有数以百万计的工程师从各大高校毕业,其中包括第一梯队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第二梯队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等;第三梯队同样具有竞争力,包括圣何塞州立大学等等,因为和硅谷的地缘优势,得天独厚。在他们中, 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专业都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留学生。和我们预想的不同,他们在毕业后,大多数并不会如国内的家人朋友想象得那样,进入FLAG(FACEBOOK, LINKEDIN, AMAZON, GOOGLE)这几家公司,平步青云,自己创业,出任CEO。他们也许拥有安逸的生活,但大多数都只是硅谷的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很难拥有真正的话语权。

原来,硅谷的科技圈有个规模不小的内环,也就是说,由众多连续创业者和资深投资人等联合起来的社交圈,里面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有成功创业经验的资深人士,例如公司被并购,上市,或者成功称为稳定大公司。
圈子内的人互相分享,鼎力协助,一起社交,一起看项目,投资也是互相拉帮结派的一起来,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Paypal黑帮”,就是鼎鼎大名的比特蒂尔(Peter Thiel)和特斯拉老大马斯克(Elon Musk)在创立Paypal成功后,和团队小伙伴继续创业和投资的小群体。他们举办的活动也大都是仅限邀请(invitation only) - 只有圈内的人可以邀请朋友进来,并不对随便对社会人士开放。这就是为什么硅谷的创投界有个说法:如果你(创业者)甚至不认识一个可以介绍你给任何投资人的朋友,你需要回家反省再来创业。

所以,硅谷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在互相接触时候,更讲究的是建立信任基础,因为闭环的人脉关系,更容易产生信任,减少沟通成本。借用一个比喻,在资本层面,硅谷的投资人其实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那样投掷飞镖,而更像推骨牌,每一环都是相连的,都可以追溯到源头,也因此更稳健。

回过头来看中美两个创投市场之间,无论是资本,项目还是人才层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很多中国投资人和创业者心中,硅谷有着崇高的地位。仿佛是创新的朝圣地,每年到硅谷参观访问的投资人,企业和创业者络绎不绝。截至2016年,中国资本出海投资硅谷高达60亿美金,而趋势还在往上走。

所以,对于国内有意出海看项目的投资人,以及希望取经学习的创业者,真正有效的进入硅谷核心内环,被接纳成为其中一员,意义重大。那么,究竟有什么好方法和途径可以做到这点呢 - 经常有人这样问我和团队这个问题,这其中当然没有标准的答案,正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就像你不能简单粗暴的解释,究竟如何能让人爱上你一样。根据我们近几年在硅谷一线接触的大量硅谷前沿科技的初创者,连续创业家和投资人,以及对接中美创投圈的历程,很愿意分享一些我们感悟到的经验给大家。
首先,一定要靠谱可信,这是最基本的资质。正如巴菲特所说,他选人的标准是正直(integrity)第一,能力和精力排第二第三;如果没有第一点,后面的优点会杀了你。在硅谷创投圈大家信奉的哲学与之异曲同工,所以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像爱护自己羽毛一样呵护自己的名声,尽力维护自己靠谱的形象。而来自中国的投资人和创业者要进入硅谷的核心,更是需要注意这方面的细节,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和沟通的障碍,另一方面是西方对中国的普遍警惕和成见。

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认识的一个国内的创业团队,在我们的帮助下与硅谷的投资人洽谈合作,开始进展非常顺利,投资意向书(term sheet)都拿到了,要签署股权交割协议SPA(share purchase agreement)的时候,中国公司在没有经过对方同意,也没有告知对方的情况下,私自把合同的一些细节改掉了;而对方代表发现后,直接发飙,终止合作,中方再解释也无济于事,因为信任被破坏了。

正如一句西方谚语所说,十年建立的好名声,一不小心,十秒钟就可以被毁掉。

第二,在途径和渠道上,可以和硅谷相关领域知名的加速器和实验室建立联系。例如,通过熟悉硅谷,信得过的合作伙伴,进入他们的私人活动,这就比单纯的旅行团式的参观访问,走马观花的去办公室,礼节性的见一下他们的接待人员,而有效得多。

当然,这一路上也有很多的 “坑”,比如,很多活动打着“内部”,“仅供邀请”的旗号,但是质量参差不齐,鱼目混珠现象严重。对于初来乍到的国内创投者来说,要分辨也不容易。其中一个衡量小窍门就是看这些群体举办的活动,究竟是跟风性质很重的“大众活动”,还是有真正生产力的“内环活动”。两者的区别可以看活动性质,是单纯围绕媒体追踪的热点,还是扎实的做事业,为培养初创企业实实在在的创造价值。比如大众化的圈子,很容易跟着科技媒体的风向,今天VR热就谈VR,明天机器人热就追人工智能;而真正的内环圈子,则会重度垂直的在一个特定领域扎得很深。

选对了内环渠道,需要注意的是,就算参加了他们的内部聚会,也不代表拿到入场券,就一定被接纳。交流的艺术在于 -不要玩虚的,例如,不要动不动开口就代表中国市场,一副吹牛不用交税的架势,否则很容易被定位为吹牛者(bull-shitter),避而远之。

要知道,硅谷很多的加速器大都是成功的创投家建立的,目的就是为创新创业生态圈内环筛选,孵化和扶持有竞争力的初创团队。一般来说,硅谷知名加速器培育的公司,成功率在20%到40%左右,而他们独特而成熟的一套筛选机制(一般低于3%的录取率),就把很多劣质的项目和团队过滤掉了,所以他们非常看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不是满口空话大话,画大饼的吹牛者。美国大学甚至开了一门课,教学生识破和抵制吹牛(bullshit),课名就叫《Calling bullshit in the age of big data》,直译就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分辨并驳斥吹牛》。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last but not least) -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得天独厚的各种优势,在硅谷创投圈中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来自国内的创投家可以大胆的发挥互助合作优势,分享自己的资源,力所能及的帮助硅谷的创投人士。
有一本书叫《付出与索取》(give and take),在硅谷风靡一时,里面的核心思想,简单概括,就是解释为什么世界需要付出者,而貌似不断吃亏的付出者在商场和职场,才是真正最后的胜利者。我常听到身边硅谷的一线投资人和科技公司创始人说,我们合作或者招人的时候,会先观察他们是付出者人格,还是索取者人格。
所以,中国创投家可以通过成为创业导师,为创业者对接中国市场资源,解疑答惑等方式,把时间和精力回馈给生态圈。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就会收获群体的肯定,让好名声像涟漪一样,越扩越大,而水到渠成的,你也成为中美创投圈的内环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作者: 林薇 Vivi

(作者系硅谷前沿实验室合伙人,薇传媒集团创始人/CEO,湖北卫视全民创投节目《你就是奇迹》投资天团嘉宾)


    关注 财经头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