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脑袋里的东西能买下二环五套房

 

感谢各位的智商税。...

后台回复【晚安】

可以听到书童的语音哟~


---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你给我一元钱,我给你你想知道的。










我有个朋友,叫小A。因为品学兼优,在猿辅导上做了在线答疑的兼职,通过为学生们解疑答惑获得相应的赞赏。

忽然发现,这种时兴的形式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将知识持有者手中的知识变为现实收益的过程,即为知识变现。
不论是最先出现的“知识红包”,还是后来兴起的各类app,类似于网易云课堂,多贝,还有各种大V的live,由于受众人群广大,知识提供者凭借自己所持有的知识换得利益,知识需求者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就此达成所谓的“双赢”。

“有报告显示,74.2%的人为内容付费的原因是想“获得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或见解”,50.8%的人为内容付费的原因是想“节省时间和成本”。

付费的目的,付费的原因,付费这个该过程所展现出来的东西,恐怕并不像表面那样风平浪静。
看似是个乌托邦,但也存其利维坦。
虽说内容为王,但更多时候体现在
“标题”对于需求者的吸引。
标题党,即被夸张且颇具吸引力的标题所吸引,部分出售“知识”的平台及个人,企图用标题告诉你“这里提供的信息给予主讲人的际遇总结而来,独一份儿,别人那里可学不到。”
XX教你学XX,XX商业内参。这个XX很重要,如果说换成“隔壁老王”,你还会心甘情愿自掏腰包吗?

这样的情况下,以标题为噱头的形式,又有多少内容是值得参考与借鉴的呢?

标题与内容的落差,想象与现实的差距,使得付费后对内容不满意的现象时有发生。
嗑着瓜子捧着瓜,我们又向以“知识价值”为表面的火堆里加了把柴,这把火烧得又旺了。
个人品牌+粉丝效应+商品的不可替代性=
价格的绝对主导权
“现在的我们,把名人们捧得太高了。”

对于短时间内的只言片语,其实很多人一开始并没有养成付费的习惯。

但如果与你分享经验的是明星网红,或者是某个领域的专业大咖,由付费带来的不习惯就会变成期待好奇与追捧。凭借网红效应逐渐占据市场的问答类品台,是否会落入成也网红败也网红的窠臼呢?
网红效应下的知识变现,让最开始专业类的问答黯然失色。

在这场狩猎者早早下好圈套的捕猎活动中,猎奇者们揣着无限的兴致,惊喜的戴上旁人递来的眼罩,摸着空气前行,狩猎者自然不费吹灰之力的网罗住所有。而猎奇者们尚不自知。
这样看来,两方面的人都挺好的,

他们脸上都挂着笑,开心的不得了。
“平台多了,提供知识渠道多了,
可是我买到的知识
差不多。”
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为例”,将成功人士共有的特点汇聚在一起,然后直接以利益挂钩,很容易让人产生自己已经迈向金钱的错觉,脑子一热就刷了指纹,然而这些信息背后却隐藏着99.9999%的人都无法做到的机缘。卖给你信息的人怎又会提前告知于你呢?

原有的社会关系链条和粉丝效应,因为大量信息的重复出现,使得用户出现了"知识鸿沟",因为用户对新鲜事物的追求,让审美疲劳随着同质化问题一起出现。热情降低,恶性循环,使得许多平台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

由经验分享带来的模糊性与同质化,好比一个造雾机,给文章内容以月朦胧鸟朦胧似的唯美,让观者忍不住去擦亮了那引人的标题,殊不知内容差不多,换汤不换药,仅此而已。
有点像菜市场标了不同价格的苹果,

包装各不相同,一咬却都是黄瓤。
火烧起来了,
猎奇者们被屠杀了,
苹果把你牙酸的直不起腰了。
知识变现?
变成的现实够可怕了。
「封面图是作者实拍 好看吧」
别忘了今天的【晚安】哟~
文案 | 侯红航 崔嘉芮
排版 | 崔嘉芮



    关注 交大伴读小书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