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画笔的音乐家—德彪西

 

离开了我所钟爱的巴黎,我就无法获得音乐的灵感。...



温馨提示,配上音乐更带感~《牧神午后前奏曲》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1918)

心醉巴黎

和很多小女生都会对法(4声)国有不一样的情节那般,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也对法(4声)国首府巴黎有着不一样的爱。

作为衔接浪漫主义时期与20世纪的重要人物,德彪西从10岁到22岁一直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而有趣的是,教育他的老师们则认为他是一个富有天分的反抗者

与生长在音乐世家的众多知名大师不同,德彪西可谓是草莽英雄,连他的音乐才华都是被肖邦的一位女徒弟发现并挖掘出来的哦。



为什么会用心醉巴黎作为标题?其实很简单,在1814年的时候,这位对传统音乐做了许多大胆革新的音乐家获得了法国作曲家最高奖项—罗马大奖。当得到了三年罗马进修资格的德彪西在意呆利只学习了两年的时间。为什么?

因为他爱巴黎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用德彪西的话说,就是“离开了我所钟爱的巴黎,我就无法获得音乐的灵感。”

德彪西的创作特征



也许因为任何一个音乐家都不曾有过德彪西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能听到更多泛音的他反而对自然景物、神话传说等大规模表现形式的题材更为感兴趣。

比如月光、流水、庙宇、风声这样将他用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景象化为音符传诵至今。

当然德彪西对民俗生活的表现也非常传神,民间舞曲、民间节庆、人物静物形象等题材也被他展现的淋漓尽致。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神话传说中的奇幻境界和形象,如仙景、牧神、水妖等仅活在神话故事里的家伙在他的乐章里也似活过来了一般,活灵活现。

音乐风格特征

擅长用简短的音乐主题、色彩斑斓的和声、丰富多变的织体(钢琴曲)、细腻透明的配器(管弦乐曲)、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生活风俗和神话意境的标题小品,突出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音乐往往具有朦胧、飘逸、空幻、幽静的气氛。正是由于这些与印象派绘画风格相似的艺术特征,德彪西的音乐就被人们称为印象主义音乐。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德彪西得意之作——《牧神午后》。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德彪西同学极为擅长大场面的描写,而最为受小编敬爱的便是这个篇章了。原因无他,不同于风声雨声和民俗风情,在1892年德彪西仅凭对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Mallarme,1844-1924)同名诗篇的理解就谱下了如此动人的篇章,让音乐和文字巧妙结合到一起,怎一赞字了得。

外界曾给过如此高的评价:这是反映了德彪西接受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美学思想和艺术原则所创作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



牧神午后(马拉美)

借古希腊神话,用晦涩、暗示的语言,描绘了这样一个牧神的形象:在炎热夏日的中午,他梦见自己和仙女拥抱,然后懒洋洋的苏醒过来,回想梦中的情景,又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德彪西以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对原诗作了极为细致的描写。诗人马拉美听了德彪西的音乐后,情不自禁的给德彪西写信说:“你的《牧神午后》不仅对我的诗篇没有造成什么不和谐,相反,它的微妙、敏感、迷离的衬托,提高了原作。”

《牧神午后》节选
梁天培译 
在幽静的池边,我曾是倨傲荒唐,
甚至妄想战胜西西里的阳光。
如今,在火花底下,我也沉默。水池,
讲吧,“我怎样在这儿割取芦苇—
对此,我倒有点天赋—远远的高原
用彩色缤纷的花朵点缀清泉,
那边,一群优悠自在的白色生物,
听到我把芦管吹响—那些天鹅,不!
是水仙—怎样慌慌张张地飞散,
或者纷纷跳入水中…… 
在这个林间,
火红的时刻正在炽烈的燃烧,
大伙儿躺着,懒懒洋洋,谁也不知道
那一群仙女怎样从我跟前逃脱,
而我渴望追求的就是一个她。
那末,让我把往昔的热情唤起;
孤芳自赏的百合!你们才华洋溢,
让我成为你们的一个,返朴归真。 



    关注 乐笛音乐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