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听损儿童听力康复教育中的运用

 

心理学不但为听觉语言训练的有效教学提供理论指导,而且还为孩子的心理障碍或不良行为的矫治更具有的放矢。在听障儿童早期康复教育整合观的引导下,心理学为这补偿性的教育模式演绎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学一直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听障儿童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其缺陷的补偿功能上,因听力损伤而带来的特殊性发展过程,其身心发展的某些方面相对于听健儿童较为滞后。皮亚杰认知心理学派观点、行为主义学派观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都对听障儿童早期补偿性康复教育模式起着指导作用。

一、语言的发展和认知关系

皮亚杰对儿童语言发展观点是:语言是儿童当前认知机能与当前语言和非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语言发展以最初的认知发展为前提,认知发展的顺序和普遍性决定了语言发展的顺序和普遍性。听障儿童由于听力损伤导致部分感知觉能力障碍,缺乏了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部分基本条件。因此,为听障儿童提供恰当的符号而特殊需要的教育环境,有效地引导这些儿童学习利用他们的残余听力去和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环境交互作用,促进语言发展。另一方面,语言和符号功能的发展也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在听障儿童不断地与外界环境相互发生作用时,他们通过同化和顺应引起旧的认识结构的变化,建立新的结构,从而获得早期的经验,打好认知发展的基础,并在改变原有不良条件的情况下成长起来。

在教育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因素中有关物质环境经验和社会环境作用的特点,我们在组织和选择教育内容时,可以区别对待几种不同性质的知识。就在关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听障儿童运用各种感官和动作,在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行为,这些社会知识可以由成人直接“教”给他们,并通过听障儿童自身的交际活动逐渐理解和掌握,这样,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就得以提高。

二、言语行为障碍的矫治

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认为:良好的行为与不良行为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行为约束则是一种通过给予或提供一些方法、技巧、程序或策略等改善孩子行为的方法。行为治疗法是根据行为理论或学习原理改变、减弱或消退适应不良的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的治疗体系。治疗前,应界定治疗目标,使之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并引导听障儿童主动参与、积极尝试新的适应行为的榜样。并通过评估,诊断治疗的基础和起点,反馈治疗信息,为该儿童的治疗提供依据,以增强治疗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

1、系统脱敏法:该方法用来治疗听障儿童过度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障碍。例如:孩子在众人面前发音紧张,则可先安排他在单训室里,让他放松,如不出现焦虑反应,就让他先在一二个熟悉的人面前说说,逐渐地在众多陌生人的面前说说也不出现焦虑反应。

2、正强化法:通过及时给出正面反馈,以鼓励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适应性。例如:一个孩子在模仿句子时总说漏音节,而有一次他却完整地复述出这个句子,这时,老师应马上给予适当的赞扬或鼓励。选择的鼓励方式应是他喜欢和需要的,要因人而异,如果强化物对他完全没有吸引力,则起不到强化作用。在给出正面反馈时必须让他明白因为什么给他鼓励。

3、模仿法:模仿在教学中被很普遍地采用。例如:教一个孩子想要吃苹果时该说什么话,老师一边说一边示范,当孩子模仿较为准确时,老师马上给他一个正面强化,帮助巩固。所以老师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孩子看到正确的榜样,并加以仿效。

4、心理放松法:在嗓音言语治疗中,以一种更放松的、没有压力的方式用嗓,缓解发音时不必要的用力和紧张。例如:孩子在单训室里练习正确发音,各发音部位紧绷,出现短暂的发声障碍。因此可尝试转移训练环境,以亲切自然的教态让孩子放松情绪,减少焦虑,从而使发音轻松自然。

5、耐心解释法:耐心解释的工作是嗓音言语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对功能性嗓音言语疾病和听觉言语障碍的孩子讲一些配有连环插图的故事前期就对孩子介绍声音产生的过程,让其认识到嗓音言语滥用的危害性,耐心解释如何正确用声,纠正错误的用嗓习惯。通过耐心解释,孩子会悟出哪些不当行为引起了发声异常,从而有意识地去克服它,这对他正确用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催眠疗法:在催眠状态下,按照施术者的指令,反复进行语言训练。学者邓维详认为催眠状态有助于消除儿童紧张情绪,不担心他人是否嘲笑,便于儿童集中注意力进行评议训练。

行为分析理论与实践方法在听障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中有直接应用的价值。可以说,行为分析是每位听障儿童早期康复教育教师必须掌握应用的教学观点和方法。

三、情绪障碍

从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观点的角度中认识到:儿童早期经验与后天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早期经验不仅指智力发展,还包括种种非智力因素,诸如性格、情感等等方面。早期的经验对儿童后天发展成为平衡的、适应性强的成人具有关键作用。听障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就应包括并重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时,一定要注意进行“爱的教育”,帮助他们向健全人格的方向发展。

常见于刚开始接受听力语言康复且年龄较小的听障儿童,表现为拒绝与人尤其是生人的交往倾向,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时常反映出焦虑、担忧的情绪,但是能够与自己的父母或亲人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类情感障碍的孩子,常可采用两种主要的方法进行矫治,一是“游戏疗法”,即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这些孩子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兴趣和愿望。游戏治疗的关键是要提供一个丰富的游戏环境,其中包括准备有趣而充足的玩具、布置有利孩子活动的游戏场所,并保证足够让孩子玩的时间。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学习在不同情境中和不同的人交往,了解社会规则。然后先引导他们和熟悉的伙伴一起玩,以后慢慢和陌生人交往。二是“拥抱治疗”,即通过身体的接触来帮助交往障碍的听障儿童体验交往的方式,感受温情,产生接受和表达情感的需要,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发展人际关系。拥抱治疗一方面以身体动作来表现交往,另一方面则用语言来强化交往的行为,这样的拥抱每次持续若干分钟,每天坚持一次以上,可以逐步矫正情感障碍孩子的冷漠,唤醒他们的感情,增加其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

多数听障儿童有着精神“创伤”,为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改变原有不利发展因素,常用艺术治疗法。艺术治疗法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创作的活动过程,来帮助听障儿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调整听障儿童过分焦虑、行为攻击、社会退缩性等一些不良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包括:(1)美术:手工、剪贴、泥塑、绘画等;(2)艺术:音乐、朗诵、表演等方面。它可以使听障儿童通过自己的创作成就获得自信,它对创作作品本身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要求听障儿童把自己想创作的欲望通过整个过程充分地表现出来,甚至是宣泄出来,并得到教师的积极引导而使听障儿童获得满足,从而提高控制自己的能力。

听障儿童的心理是非常柔嫩的和脆弱的,必须受到极大的保护,并需要最可贵的爱和安全感。在课程设计中和教学方法上应处处培养他们健康的情绪、情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交往规则。

心理学不但为听觉语言训练的有效教学提供理论指导,而且还为孩子的心理障碍或不良行为的矫治更具有的放矢。在听障儿童早期康复教育整合观的引导下,心理学为这补偿性的教育模式演绎着重要的角色。

来源:聋康网 陈巧敏






    关注 重庆儿童听力康复服务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