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所为,汪槱生院士最满意这三件事

 

付与东风终不悔,青春写得江山绿。...





为迎接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我们将老一辈电气人的故事付诸笔端,以求启鉴后人。

——题记

汪槱生院士说他平生做了三件最令他满意的事情。第一件事是在国际上首创双水内冷大型气轮发电机;第二件事是负责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第三件事是在浙大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电力电子技术本科专业

上世纪60年代,一些军工产品对特种钢材的大量消耗,使得熔铸该钢材的中频电炉需求激增。而在当时,国内能生产这种电机的只有湘潭电机厂,该厂采用的是从苏联引进的技术,一年只能生产几十台,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在国家需求的推动下,浙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课题组在汪先生的带领下,起早贪黑、埋头苦干,终于在1970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kHz100kW晶闸管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并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熔炼出了100多公斤钢材。

中频-高频感应加热电源及其应用系统


该项技术的诞生,迅速带动了国内的熔炼产业,订购中频电炉的厂家纷至沓来。但问题也接踵而至——中频电炉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面对中频感应电源技术和电力电子方向人才的巨大缺口,汪先生意识到仅靠浙大几个老师的力量去满足国内中频电源产品的维修、调试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1972年我国第一个电力电子技术学科应运而生。汪先生回忆说,当时成立的是以电力电子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两年制专修班,但随后发现两年制专科无法学完基础课程,学校就将电力电子学科转为了本科。1981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后,浙江大学电力电子学科被评为了第一批博士点。
1992年汪槱生院士与钱照明在器材实验室


中频电源被广泛应用于机电、冶金等行业的热处理、热加工过程,成为迄今为止大功率电力电子产品中国产化程度最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同时也带动了电力电子学科的诞生。

谈及自己的成就时,汪先生内心固守的却是对同仁的感激,他说“我的一些成果,都是许多同志共同完成的,我的工作中,尤其是中频电源的开发和电力电子技术专业的建立,更是许多老一辈同事们呕心沥血共同努力的结晶,为了学科他们一生付与东风终不悔,青春写得江山绿”。

更多前辈故事

挤在阳台做功课,浙大电机系陈津侯先生的求学西迁路



(编辑:楼卓)


    关注 EE生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