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脑:烧龙窑这些民俗文化,你懂多少?

 

在古代采用龙窑烧制、成品率极低的时代,通过祭窑的方式祈求神明的保佑,至少能够让窑工获得一份内心的安定。...







烧窑有一套仪式,无论说是风俗也好、迷信也罢,在古代采用龙窑烧制、成品率极低的时代,通过祭窑的方式祈求神明的保佑,至少能够让窑工获得一份内心的安定——如果少了祭窑这个环节而直接烧窑的话,也许窑工们的心里总会感觉少了点什么、内心难以获得平静,也许就会影响烧窑的成功率了,从这一点来说祭窑仪式的存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这个传统仪式的固守,与其说是为了进行某种祷告,不如说是为了宣称他继承、复写传统的一种态度。

 

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中瓷文化的一部分。

窑神:龙窑的保护神
在我们这种多神论文化里,神都是应运而生的,比如财神的角色,就由十几个人扮演,比干关羽赵公明等等。窑神也是这样,此起彼伏。



最早的窑神是陶朱公范蠡,传说他退休后卖陶器发了大财,所以他还兼职财神。后来各个窑口分别把创始人奉为窑神,比如龙泉窑的章生一、耀州窑的德应侯、德化窑的林炳。

景德镇的第一代窑神是赵慨,晋代人,被称为师主佑陶神。第二代窑神是明代的童宾,叫风火神。明万历时朝廷对窑工逼迫太甚,童宾怒而投火殉窑,引发民变,被后世奉为神明。一些地方将龙母、鲁班也奉为窑神。

一座龙窑,按了窑神,匠人们才觉得这座龙窑是有依托的,有窑神保佑,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祭拜:匠人和龙窑的对话
龙窑祭拜当然有一套流程,而且一点都马虎不得,这个过程才是一种敬畏,是匠人和龙窑的对话。

当然,各地习俗不同,龙窑的祭拜形式也有差异。但目的都一样,都在祈求窑神护佑,烧制出好产品出来。



在浙江龙泉,祭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磕头膜拜窑头的“师傅榜”,同时还要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童子、运水郎君等神灵。

广东中山北部镇区一条村,陶艺工人们会在师傅的带领下在龙母供像前点燃一对香烛,随后又在炉口、碑墙、窑口等处插上香火,祭拜,祈求烧窑顺利。

龙泉青瓷烧制的祭窑仪式,主要有拜祖师爷、择基建窑、祭窑、窑场用膳、入窑、做窑福等环节,这是龙泉瓷业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风俗。

廖成辉师资柴烧建盏作品
【场景特写】

在千窑瓦都——嘉善干窑镇一座百年老窑前举行了一场窑俗仪式表演,充满民俗文化气息的点火仪式还原了古窑的生产场景,让许多观众领略了窑文化的独特魅力。

“敬窑神、祭六眼”点火仪式在沈家窑前举行,该窑建于清代,2005年作为“活”遗址被命名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以前,窑工烧窑前都要敬窑神鲁班,仪式结束后才点火,窑工们认为‘六眼’通,窑才能烧好。”干窑治本园林古建筑材料厂(沈家窑)厂长沈刚说。

仪式开始,几名窑工搬来几块土坯垒成方桌,然后等德高望重的老窑工供上鲁班雕像。“请窑神!”随着主祭人一声令下,一名老窑工手捧“窑神”从窑墩里走出,身后两名老窑工则手持“乌泥变宝玉,窑门出黄金”的红色对联。

“供台上一般放一个猪头、一只鸡、一条鱼等供品,俗称‘六眼’。土窑其实也有‘六只眼’——窑门、烟囱、顶部加水处、观火洞和窑底两个洞。”在这些供品中,活蹦乱跳的鱼格外惹眼,现场的民俗专家解释说,这寓意着“活灵活现”。

“六眼通,窑火旺,周时短…….”在叩拜“窑神”时,所有窑工都跟着老窑工念念有词。随后,窑工们齐声喊道:“喝点火酒!”喝过酒,只见烧窑工手持稻草扎成的火把,进窑点火。

龙窑还有这些风俗你不知道?
择基建窑:

龙窑兴建的地方很讲究,需要由风水先生择定,然后选择黄道吉日开工建窑;在建窑之日,还严禁儿童、孕妇等特殊身份的人员进入窑池,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境界,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



窑场用膳:

龙泉青瓷的烧造温度大约在1180—1230℃之间,采用龙窑烧制方式一般需要连续烧制40个小时左右;在这期间,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不能碰响桌子……之所以有这么多禁忌,事实上都是为了避免惊扰了神灵、保证烧窑过程的安宁。



入窑:

龙泉青瓷拉坯完成、经过修饰成型之后,需要选择三、六、九的日期才能入窑,并且要严禁秽物经过、防止秽气入窑。

做窑福:

龙泉瓷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无论建瓷窑、瓦窑还是炭窑,在窑旁都要立“窑公”,每次开窑点火之前都要先祭祀“窑公”,俗称做窑福。



开窑:

指把已经烧好的陶瓷从窑内搬出。在古代的景德镇开窑前要举行拜神仪式,在满窑、烧窑、开窑中是不允许妇女接近窑,在古人心中女人是不洁之物。仪式完成后,由专门开窑的陶工穿好棉衣带好手套(窑内温度很高)把装有陶瓷的匣钵抱出窑,并且把陶瓷从匣钵里面取出,清点,运入仓库。

作者:鹧鸪君

声明:转载请注明转载自“建盏读本”。
建盏采购或定制
欢迎微信或致电15859212912(廖先生)



    关注 i建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