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歌剧《红楼梦》做了哪些改动?

 

三藩市歌剧院和相关艺术界合作的歌剧《红楼梦》将洋洋洒洒一百二十回四百个人物的原著改造成了七个人物的两幕剧。...



昨天看了三藩市歌剧院和相香港艺术节联合制作的英文两幕歌剧《红楼梦》,由赖声川导演,叶锦添负责舞美和服装设计。四百个角色一百二十回的小说被改编成了七个演员主唱的英文歌剧,情节方面做了不少简化和改编处理,将其改造为一个更适合西方观众的爱情悲剧。



歌剧保留了原著中宝黛钗三人的三角恋关系,但在处理这复杂的三角恋爱关系的时候舍去了很多重要的细节。剧中写道贾家欠下巨额皇债无力偿还,在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显出衰败之势,因此元妃才选凤藻宫使得贾家成为皇亲国戚,元妃是贾家力挽狂澜的一个重要棋子。事实上稍微对荣国府历史稍有认识的人就会知道,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之时,正是贾家势力达到顶峰之际,所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是也。元春被封为贤德妃,名为表彰元妃的才德,实则还是皇帝需要笼络势头正盛的贾家的表现。



因为贾家定位与原著有较大出入,所有的人物设定都得跟着一起改。剧中元春深知贾家要想挽救大厦将倾的局面,首先要解决的是财政困境。因此她认为最好的解决方式是让宝玉与姨表姐宝钗完婚。宝钗和薛姨妈登场的时候也表示,薛家尽管家缠万贯,却不是诗礼簪缨之族,因此宝钗极度希望能加入贾家这样的书香世家,来增加薛家的文化资本。事实上,宝钗和薛姨妈住进大观园,根本不是为了打宝玉的主意,宝钗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她的目标是向元妃那样通过选秀进宫成为贵妃,选秀失败了以后,嫁给无意仕途经济的宝玉是下策。



元妃赐给宝玉和宝钗红麝串的问题,一直以来也是红学的疑案,就是元妃赐这样东西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代表她支持钗玉成婚的立场。薛宝钗有“羞笼红麝串”的情节涉及地极为精彩,导致很多人觉得她心机极深,可能编剧嫌这个太麻烦不好处理干脆去掉了,只写到元妃赐给了宝玉和宝钗同样的扇子,只赐给黛玉彩缎,表明支持钗玉的立场,引发了黛玉的嫉妒和悲痛。



剧中把贾母去世的时间提前了,且让她临终前留下了无论家族利益如何,都希望宝玉能幸福快乐的遗嘱,命令王夫人让宝黛成婚。事实上贾母由于林黛玉母亲贾敏早逝的缘故,一直对林黛玉非常疼爱,早有撮合她们二人之意,精明的王熙凤也察觉到了贾母对黛玉的偏爱,经常变着法子开黛玉和宝玉的玩笑,比如对她说:“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们家的媳妇?”之类让未婚年轻女性听了很尴尬的话。是后来黛玉健康逐渐恶化贾母才改变了最初的想法,而且,我们不能忘了贾府是一个母系父权制社会,贾母实际上是掌控权力的女族长,纵使她对黛玉和宝玉再偏爱,我也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阅历丰富的女性会把家族利益抛在一边只为了成全宝玉的“快乐”。



最大的改动在于对宝玉的理想化。宝玉无意仕途经济,喜爱诗词歌赋,这些都没错,但歌剧把他写成一个淡泊名利只在乎真善美的纯情少年,这就和宝玉的真实性格大相径庭。其实宝玉的人物设定本来就是一个正邪相赋的形象,且不论他因为情欲觉醒过早而混乱的男女关系(与秦钟、蒋玉函、袭人),他酷爱诗词歌赋不读四书五经的行为,可不可以被看作是他感性思维泛滥同时理性思维的缺失?他无意仕途经济,有没有可能是在同性同阶层精英群体中社交的挫败?贾宝玉的理想真的是和林妹妹成亲生子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吗?肯定不是,他真正的理想是大观园里所有的姐姐妹妹,不管和他什么关系,都一律永远不要嫁人,不要离开大观园,和他一起耳鬓厮磨吟诗作对,以他的喜怒爱丽为中心才好。所以剧中宝玉的觉醒和顿悟是在他成亲之际发现新娘不是黛玉而是宝钗之后,但原著中,黛玉去世后宝玉只是病了一场,活得好好的,而且宝玉对宝钗的妩媚风流早已垂涎多时(参见“羞笼红麝串”),两人新婚之夜没圆房过后照样圆房。因此,宝玉绝不是歌剧中淡泊名利像陶潜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



看到许多外国观众的反响极为热烈,张生经久不息,我在想,贾宝玉这样一个性格复杂、问题重重的男主角,这个古今第一淫人,却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才子佳人样板中才子形象的最高峰,是不是某种程度上说明无论是文学还是历史都对男性比较宽容呢?道德毫无瑕疵的黛玉,只是因为善妒和小性儿就要被批评;宝钗规劝宝玉考科举的行为也被认为是俗不可耐和富有野心,其实她们的行为何错之有?要是把这些全部用戏剧表达出来,还会有人喜爱贾宝玉这个形象吗?宝玉啊宝玉,你和哈姆雷特一样复杂,不过你真的就只是个好色之徒而已。


    关注 孤岛上有座疯人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