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沙龙 旅游景观设计技术

 

设计工作的本源在于开发理念,“理念”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是进行旅游景观规划和设计的主题和核心。...




与天地对话—为自然梳妆



旅游景观设计技术
(一)
旅游景观设计体系的形成
A—旅游景观设计理念
设计工作的本源在于开发理念。“理念”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是进行旅游景观规划和设计的主题和核心,理念的不同,不仅决定了旅游景观规划和设计的风格,同时也决定了旅游景观设计的先进性。保持先进的设计理念尤为重要。


◆ ◆文脉的传承


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景观只有拥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在设计中要在进行资源调研、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核心文化,进行旅游景观的设计。在设计中应该注意每个景观要素的有机协调,应该围绕主题文化进行展开。对于风景建筑注意对当地民俗及风土环境等文化内涵的研究,注意从地方民居中汲取精华,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风景建筑的文化归属,从而找出其创作的着眼点,设计出得体于自然,巧构于环境的风景建筑。同时注意文化内涵的最佳表现和参与性动态旅游景观的设计,使游客在亲身感受中体会文化的精髓。
[b]◆  ◆ 场所精神[/b]
深层的地段特征便是
场所精神,
是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在其上面时间、空间、人、自然、现实、历史纠缠在一起的,往往保留有人的思想、感情。
旅游景观的设计应该尊重旅游区特色鲜明的传统和历史,并通过旅游设施的设计传递给游客。
如果当地没有自己特色的建筑风格,应顾及自然环境和中性化设计,而不是简单的引进其他地区的建筑风格。
 ◆ ◆ 特色突出


旅游是一种异地文化经历和愉悦体验,因此,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往往是文化差异大,个性独特的地方。景观的独特性和视觉的震撼力对旅游者来讲是满意度的一个重要砝码。

[b]B—
[/b]
旅游景观设计因地制宜
旅游景观的设计均是在一定的地段进行,并且是对地段进行有目的的改变。这就需要从浅层和深层认识区域的特征。浅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综合体的生态自然完整特征,譬如植被、气候、土壤和地形之间的和谐,旅游景观与周围自然景观的统一,建筑的布局与地形的统一等等。
 ◆ ◆ 空间布局
在一个旅游景区环境空间营造体系里面,需要思考四个问题:

1、规划要解决哪些问题?

2、建筑要解决哪些问题?

3、景观要解决哪些问题?

4、配套设施要解决哪些问题?

旅游景观设计工作的前提就是对项目里面诸多环节要素的一种认知,所有的要素都不是随便的,随意的组合搭配。空间里每个要素、构建都是有机的整体,是有关联、有穿插而形成的整体。不同地形的景观布局与设计也各不相同。

凸地形的特点:山顶、山巅、山脊等地貌。赏景,同时也是视线的焦点。

凹地形特点:周围高,四周低,内向性空间,具有一定的安全感。是旅游建筑选址的理想地形。

 ◆ ◆ 特色主题
设计是有方向的,设计的内容总是有所指向或有所排斥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鲜明的特色主题。细到每个节点,落到旅游项目中结合人文的变化、游客年龄的变化、季相的变化等等形成鲜明的特色主题。

所以特色主题打造贯穿于整个项目设计的基本导向。需要侧重注意两方面:

一、人与环境的和谐,要考虑到景区里人与构筑物,人与树、花、草、小品等所有客观存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是群居的,根据不同特色主题打造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场所,形成一个良性的公共旅游场所。
(二)
旅游景观设计语言的运用(关键要素)


旅游景观设计语言如同一台机器中的每个部件,每个部件发挥它本有的功能和气质,安装在合理的位置才能保证这台机器即美观又实用,广受顾客喜爱。旅游景观设计要素也一样,设计师要淋漓尽致的把捏好这些要素,这个项目才能真正的出彩。
[b]元素的运用
[/b]


旅游景观设计元素的应用,在不断的收集积累的素材中把最能打动人心的,最具有这个地域特色的特有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的作品中。不断的推敲、提炼、创新,创造更多的特色精品。

在元素的应用上有两种方式:

一、拿来主义;

二、提炼创新。
[b]材质
[/b]


材质作为景观设计理念的载体,材料运用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成败与否的一个焦点。不同材质给人不同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 设计师创意的表达与这种材料本身气质的一种共鸣。如石材运用不同的面层肌理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材料无可厚非就这么几种,也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就看你怎么运用。一些不起眼生态材料运用得当可以大大提升效果。

材质利用一定要本土化,就地取材

本土化是设计所有旅游项目的第一原则。

本地化的优点:

第一,价格优惠;

第二,更能体现自然环境下自然材质的本土性和独特性;

第三,更容易形成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文化塑造的价值。
[b]植物
[/b]


植物是园林景观的魂魄,相对材质硬质景观而言它是软景。在软景中应配合整体设计风格,通过微地形处理和不同植物品种的选择和高低错落的搭配,营造出丰富的植物群落和有层次的植物空间,所谓的多层次立体植物景观

大型的园林和风景区,往往表现一季的特色,给游人以强烈的季候感。中国人有某时某地观赏某花的传统,如“灵峰探梅”、“西山红叶”等时令美景很受欢迎。在小型园林里,也有樱花林、玉兰林等配置方式,产生具有时令特色的艺术效果。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应强调主体,主次分明,以表现园林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
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一、对比和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

二、动势和均衡

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石楠、臭椿;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榆树、合欢。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三、起伏和韵律

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四、层次和背景

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宜深,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以加强衬托效果。(成片大面积的种植比点种更出效果)

五、色彩和季相

植物的干、叶、花、果色彩十分丰富。可运用单色表现、多色配合、对比色处理以及色调和色度逐层过渡等不同的配置方式,实现园林景物色彩构图。要体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植物季相,尤其是春、秋的季相。在同一个植物空间内,一般以体现一季或两季的季相,效果较为明显。因为树木的花期或色叶变化期,一般只能持续一、二个月,往往会出现偏枯偏荣的现象。所以,需要采用不同花期的花木分层配置,以延长花期;或将不同花期的花木和显示一季季相的花木混栽;或用草本花卉(特别是宿根花卉)弥补木本花卉花期较短的缺陷等方法。
[b]小品设施
[/b]




         旅游景观小品设计,以不同的形态演绎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小品设施于不同的环境中体现了不同的功能,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以不同的形式体现着各自的价值。今天的城市小品景观,从纯粹的艺术创作到今天为市场服务,小品景观所涉及的不再只停留在艺术的范畴内,从艺术创作到公共艺术已经延伸至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旅游景观小品设计已经并正在将旅游景区的品格立体而形象地展示,对这些艺术作品的品味和解读的同时也正是在体味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雕塑景观早已存在。国内兵马俑、十三陵神道、敦煌石窟等等一直吸引着海内外的大量游客,近几年建设的北京石景山国际雕塑公园、密云法制公园、长春雕塑公园、华侨城雕塑公园一批城市主题公园也在吸引着来自各方面的游客。

在雕塑公园的设计中,应该从以下角度考虑:

创新性,包括雕塑公园的创新和雕塑作品;

和谐性;超前性;互动性,注重参与性、强调雕塑的实用性;

人性化设计;保持特色、强化特质,创造差异性;

完善休闲娱乐设施等等。

我国景区标准性雕塑发展已初具规模,大力发挥小品雕塑的双重效益性。

一、从物质文明建设角度来看,雕塑公园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性景观,极大地促进当地的旅游业,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从精神文明建设角度来看,雕塑是民族艺术的升华,最能体现出时代精神、文化特征、地域特征及公众理想和情感,小品雕塑通过雕塑艺术这种永久性可视形象的陈列,使得游客都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旅游区的艺术气息和发展脉搏,对于宣扬地域文化主旋律有着极重要的功效。
[b]构筑物
[/b]


在这一领域,我个人觉得建筑更应该发挥它的地域历史文脉,建筑也是最能体现文脉的一个载体。没有文脉的建筑它没有灵魂。旅游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还要以打造旅游吸引力为需求达到独特艺术效果,与一般建筑设计的区别:一是服务功能的独特要求,二是吸引力建筑创造。更多时候将创意策划最终落地到创意建筑设计上。

经过收集整理,个人觉得旅游构筑物设计,需要突破一般设计限制,从空间、材质和文化符号三方面充分它的休闲性、本地化、民俗文化的价值。

1、空间设计

(1)空间设计的功能性:无论是游客中心、集散中心、度假酒店、观景亭台楼阁还是餐饮建筑,都涉及到空间结构上如何满足建筑功能并符合旅游特点的问题。由于游客流量大,且集中在高峰时间,这就形成了对旅游建筑空间的特殊要求:层高高、空间大、人群容易集中和疏散。

2)空间设计的休闲性:旅游具有休闲性,因此,与此相关的建筑也要凸显这一特性:空间更通透、更通风、光照更充足、和自然更融洽,能充分互动且实现最大包容。在这种环境下,休憩座椅、摇摇椅、石桌石凳、遮阳伞,及一些遮阴树木的设置条件会更充分,从而,与建筑之间形成互溶互动的关系,实现建筑休闲性的提升。

3)空间设计的多样化:餐饮、购物街区、土特产品销售点等休闲空间,特别是厕所、洗手间等服务性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对景区建设是特别重要的。它涉及到容量大、需求量大、相对集中、环卫清洁等条件的提升,从而形成功能建筑上更符合景区和旅游要求的空间特点及功能布局。

2、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对旅游建筑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旅游景区大多数是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元素,比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人物文化、专项文化、产业文化、民族文化等。所有这些元素都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我们称之为文化体验化、文化景观化。建筑就承载着这一重任,因此,如何有效的把文化价值通过建筑符号体现出来是重中之重。

在手法上就需要用大的文化理念构筑建筑物的创意和目标,通过文化符号化来实现细节。把文化融入建筑的空间结构、表皮肌理、建筑造型、互动结构的空间安排等等各方面,从而形成文化建筑的特色。
[b]游步道
[/b]


游路,是景点景观平面构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各个景区、景点以及活动中心的纽带。具有引导游览、分散人流和供游人散步、休憩、停留之用,结合旅游活动把游路分为主游路、次游路和游步道三个层级类型,并对游步道这种形式最多样化的道路从设计的角度进行探讨。

1、主游路、次游路、游步道

主游路是道路系统的主干,主要起景点联系、功能分区界限的功能,一般宽3-4米,依景区规模和游人流量而定;

次游路是从主游路分出后直接联系各区和景点的道路,主要起到分散人流的作用,通常宽2-3米;

游步道是真正引导游人深入景点、引人入胜的道路,在山峦、峡谷、水崖、小岛、丛林、水边、花间和草地上均有铺设,是完全融入大自然景观的道路,采用的宽度为1-2.5米,也有小于1米的。游步道不仅是景观的组织与联系纽带,同时由于其蜿蜒曲折或跌宕起伏带来的景观变化,从而带给游人不同的视觉体验与游憩享受。

2、游步道的功能

游步道是融入自然的道路。因此游步道在功能上除了具有与主次游路相同的引导和疏散的功能之外,作为慢速交通线,还有其更重要的功能,具体体现如下:

 一是使景观具有景点串联的有序性。游步道规定了游人的行进路线,从而向游人传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让游人按规划好的顺序依次进入各景点;

二是审美功能。游步道将景区最美的景点景观联系起来展现给游人,通过不同的形式、铺装和材质的运用,使游步道也成为景观营造的一个手法;

三是文化提升功能。“曲径通幽”是中国传统景园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游步道用来引导人的活动足迹,有助于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

3、游步道设计的原则

第一是要符合景区的整体风格

以满足构图的需要。规则式的园林景区,游步道也应为直线或有迹可循的道路;

自然式的园林景区,则应采用无轨迹可循、曲径通幽的自由曲线和宽窄不定的变形路。

第二是因地制宜、适地适路原则

游步道的选择应适应自然的地形水文条件、不破坏重要的自然景观同时能够让人欣赏体验优美的自然环境。

首先要尊重自然资源为前提,在丰茂的草场上可能采用汀步路,在崖壁上修步道尽量保持崖壁的原貌,采用悬空的搭建方式,水面上修路决不应该把水系景观分隔得生硬、简单。

第三是要空间上寻求变化

以满足人们视觉上的动感需求。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或有意识在高程上使路面错落有致,以及有意识地运用古典园林艺术力的障景、漏景等手法获得移步换景的效果。不同的线型具有不同的审美作用,直线代表力量,曲线象征柔美,交叉线使人产生激荡,波状放射线使人感到奔放等

所以游步道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地形、地貌、使用功能和资源条件选用不同的形状。

第四是铺装的色彩图案的设计

颜色应总体上选择邻近色,尽量不选用大范围的对比色,而图案的选择应从美观和游客的因素上考虑,一般的道路应选择色彩构成简单,线条明快的图案,以增强识别性和分区的标志性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路铺装的图案多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蝠纹路、钱纹路和鹤纹路分别象征着人们对幸福、财富和健康长寿的向往。旅游景区的游道设计上可以结合文化进行打造。

第五是选材

路面不同的材料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如镶嵌的石子似一朵朵跳动的浪花、起伏的音乐,给人一种自由浪漫的感觉;嵌草路面给人清新活泼的感觉;木板铺路会给人轻松的感觉;石材路面会让人感到坚实牢固。

编辑:Ida

图片来源:和美智业
谢 谢 阅 读
(转载、引用请注明“和美智业”)   



    关注 和美风景旅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