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弟子规》的“精华”

 

为什么这本书在沉寂100多年后又被世人重视起来...



上周写了篇批判《弟子规》的文章,在措辞上稍有不严谨,有好几个读者很理性地和我讨论:









因为一部分“糟粕”将一部广泛阅读的书籍否决,是不公允的。毕竟读同一本书,有人受益,也有人受损的。在经过反思之后,我也试着去梳理一遍《弟子规》。先前认为是“糟粕”的,例如让孩子接受挨打还要没怨言,我还是保留意见,也希望家长们注意甄别书中的内容,要教孩子辨别的眼光。

而《弟子规》中符合现代观念的东西,试着和大家分享几段。

1

冠必正,钮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译文: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纽扣要扣好,鞋袜要穿戴整齐,鞋带要系紧。衣服和帽子脱下来以后,要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要到处乱放,以免把它们弄脏。

其实无论古代现代,社会文明到达一个高度,衣食住行方面也会慢慢有标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衣衫不整是一种没素质的表现,因为在咱们中国人眼里,出门在外注重形象,着装整齐干净,不光是让自己显得好看,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2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刻薄语,污秽词,市井气,切戒之。

译文: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要实事求是,是什么就说什么,不能不切实际、花言巧语。刻薄挖苦的话、脏话,都不要讲;粗俗无赖的习气,千万要戒掉。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做内向的人,而是尽量保持言辞上的谨慎,所谓“言多必失”。更遑论那些粗俗的话了,正常的父母都不喜欢孩子说话掉价。

但是要消除市井气是比较难的,因为这跟成长环境有关。古代孟母三迁,就是要孟子远离落后、庸俗的地方。当下中国有很多农民就是看到了大城市的繁华不仅是物质上,也有精神上,因此挤破头也要供孩子到城市里读书。

3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译文:没有弄清楚的事,不能随便乱说。对事情并没有确切了解,就不要轻易随口散布。对于自己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别人。如果轻易答应了,不管做还是不做,都是你的不对。

前面算是一种对说话方式的补充,就是不要道听途说。当下互联网已经是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了,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加便捷,接收信息极其方便;忧的是,信息难以辨别权威,有误导的趋势。因此,《弟子规》教我们还是要有一分证据,就说一分话。
诚信是人的立足之本。很多情况下,我们行走在社会,会遇到各种请求,可能还会是亲友的请求,如果是不靠谱的请求,你要怎么做呢?最好还是勇敢拒绝,不然就“进退错”。
关于《弟子规》的精华部分,远不止于此。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这本书在沉寂100多年后又被世人重视起来。至少,《弟子规》对孩子来说,可操作性和教育意味还是比较强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条件。不妨在蜗牛壳里听听看。



每天分享故事

请关注蜗牛童书


下载蜗牛壳,4000个故事免费听


    关注 蜗牛童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