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人生】寻觅乡愁 更爱晋源

 

寻觅乡愁更爱晋源陆瑶  我出生在晋源,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仅建城史就有2500多年...





寻觅乡愁更爱晋源
陆瑶


我出生在晋源,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仅建城史就有2500多年,是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初都、北齐别都、唐北都以及后唐、后汉、后晋等国的都城,还是张氏和王氏的根祖之地,曾造就出李世民、王昌龄、白居易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被誉为“龙兴之地”、“唐之根、晋之源”。历史遗存丰厚,现存各类文物古迹百余处,除拥有晋祠、龙山石窟、古晋阳遗址和明秀寺等五处国家级保护文物外,还有目前世界上有确切纪年、开凿最早的巨型露天摩崖石刻佛像——蒙山大佛.晋源区还有太原市最好的森林公司,有华北面积最大的人工湖——晋阳湖。



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徒步去晋祠公园。晋祠的美景 真的让人美到窒息,每到盛夏,村村小桥流水,蛙声阵阵,水质清澈见底,水汽沁人心脾,放眼望去,良田千顷,稻浪滚滚,碧绿如洗,朴面而来的是阵阵泥土的气息,无数的蜻蜓在田地里嘻戏,不时打在人的脸上,公路两旁绿树成荫,花园里柳绿花红,凉风吹拂,小径上人行稀疏,偶有一辆公共汽车缓缓而过,一派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安详。



光阴似箭,时间飞逝,转眼间四十几年过去了。曾经,这里是山清水秀;曾经,这里是鸟语花香;也曾经,这里有适宜的物候……曾几何时,太原市民说起“晋祠大米”是多么的自豪,人们都以能吃上“晋祠大米”而感到高兴。



但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所谓的“发展经济”,周边煤矿如雨后春笋,私挖滥踩,短短几年,便造成了晋祠地下水枯竭,不可逆转,千年不断流的“难老泉”被硬生生的人为地让它老去了。有的只是高楼间隐露出来的山的肌肤,没了清新的空气,没了清脆的鸟语,没了绿油油的草坪,没了涓涓细流的小溪。家乡的环境也不再是以前的那副容貌了。目睹眼前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目睹一条条蜿蜒前伸的柏油马路,目睹一间间造型别致的休闲山庄,原来动植物就这样濒临灭绝,丰富的物产就这样慢慢消失……往日曾作为清廷“贡米”、在全国享有知名度的“晋祠大米”由于晋祠泉水断流,导致晋祠周围的稻田开始使用污水灌溉,米质明显下降,逐渐萎缩。这究竟谁之过?



改革开放进行的如火如荼,城市要规划,农村要发展,后发赶超,不容迟疑!人要富裕不能没有各项设施,营造幸福生活不能缺乏各个行业的建设,可我们不能忽视人类生存的环境,尤其是大自然这个人人都离不开的家。



我们在开发利用,在引向深入,在努力赶超的同时,是不是也想想:环境该如何保护?



为恢复“晋祠大米”往日的品质,区政府连续多年深入考查,从东北水稻科研所引进了一批优质新品种,经过科学的试验,今年筛选出两个较好的品种,分别在使用深井水、晋祠庙循环水和晋阳湖水灌溉的长巷、野庄、王郭、南阜等地示范种植500亩。今年秋天收获的“晋祠大米”平均亩产达520公斤,与当地的老品种相比增加了4%,尤其是综合性状都优于当地品种。区有关部门表示:他们将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建立集“晋祠大米”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申请注册商标,进而做大做强这个知名品牌。



现在,晋源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充满勃勃生机.举目四望,整个晋源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块块良田错落有致,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大片的桃李、苹果、核桃和葡萄等芳香扑鼻,清澈的小溪哗哗流淌,路旁绿树成荫、鲜花争艳。到目前为止,晋源区完成造林任务2.4万亩,七大城郊森林公园完成投资21.4亿元,完成绿化面积2.3万亩,植树426万株。实施了柳子沙河河道整治,完成店头水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00亩。实现“四个晋源”的目标指日可待。



现在,晋源人民已经转变观念, 从个人做起,积极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如北堡村50岁的姜大妈,有着不错的小院,和睦的邻里,在街边还开了个小卖部,姜大妈觉得自己生活得很惬意,“我一天能挣五六百呢,”不希望有任何变化。最初对搬迁的行为很不理解的她,在经过工作人员的几次动员下发生了转变,“保护文化遗产,给子孙后代造福,自己做点牺牲,值得。”
我们作为晋源人,更是义不容辞,只要从小事做起,人人爱护我们周围的小环境,那我们晋源区的大环境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因为和谐的氛围总离不开优雅的环境!


    关注 晋源区职工之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