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仪:一片丹心为乡情

 

我的图文...



一年之计在于春,三月的壶口下山村正是杏花始开的时节,才一场春雨刚刚落下,新修梯田上的梨花就已露出了新芽,一排排新建的平房也显的更加干净整洁。此时与村里和田野的宁静相比,村口的通村公路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繁忙而热闹的景象,为了尽快修通这条全村人眼中的“致富路”,村主任刘仪已经连续好几天奋战在了施工现场的一线。

弃商从政,只为圆乡亲们的致富梦

像宜川的众多的贫困村一样,下山村也隐藏在黄河边一条寻常的小山岭上,这里常年干旱,村里几乎没有一块超过5亩以上的平地,仅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全村在户籍39户141口人,但是常年住在村里的不足30人,年轻人几乎都进城打工了,渐渐流失的人口使这个小山村正面临着消亡。

现年36岁的刘仪是村里早年走出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2002年读完中专的他未赶上工作分配,就留在城里做起了生意,搞销售、卖服装、做移动代理商……凭着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品格,刘仪的个人生活过的红火滋润,成了村里人羡慕的有钱人。但3年前他放弃自己收入颇丰的生意,毅然回到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用他的话说,“虽然我的生活富裕了,但看到村里的乡亲依然过着苦日子,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致富不忘乡情!正是他的这种乡土情怀,在2015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全村群众把目光投向了这个能够带领大家致富的年轻人身上,最终刘仪以高票当选为马家行政村委员会主任和下山村民小组组长,从此刘仪带领乡亲们走上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
“职位不值钱,能给群众办几件好事比什么都值钱。”

当上村主任的刘仪深知,在农村干工作个人的威信很重要。为了树立起威信,刘仪从自身做起,与村民约法三章,即不搞特殊,不谋私利,不脱离群众。他始终把“当主任是为群众谋福利,不是给自己谋利益。”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一诺即出,事必躬行的刘仪逐渐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为了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上任伊始,刘仪就把关系村里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大事来抓。为了改善全村的基础设施,他积极协调、多方筹措,争取项目资金700多万元,修建了前沟村至大贤村7.8公里的水泥路,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此外刘仪还争取到县水务局扶持项目,为村里修建了500方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一座人畜饮水工程,不仅解决了村里人吃水的问题,还保障了村里旱季灌溉用水。修路和引水两项工程成了马家村群众真正的“希望工程”和“致富工程”。

为了给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刘仪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不搞一言堂,大小事坚持民主集中制。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公开制,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干群的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了服务好群众,刘仪几乎成了全村群众的“代办员”,缴收医疗保险,办理残疾人证件等,提到这些,刘仪说,“村主任,这个职位不值钱,能给群众办几件好事比什么都值钱。”
“要挖掉穷根子就得有一番敢闯新业,敢担风险的拼劲和勇气。”

在马家行政村的四个村民小组里,就数刘仪所在的下山村民小组贫困程度最高。面对着破败的村子,作为村民小组组长的刘仪暗暗的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群众走出贫困,走出一条属于下山村人自己的富裕路。

作为一个农民刘仪深知,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而发展一个好的产业则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针对村里有长期种植梨的历史,在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和群众商议,刘仪决定引进一个新品种梨——翡翠梨,为了保障这些“娇贵”的梨树能够在下山村扎下根,刘仪跑单位、找项目对村里原有的坝地、坡地进行平整,旧村进行复垦,规划栽植了100余亩的翡翠梨示范基地,并采取统一管理,按劳分配,打破原有家庭联产承包的部分制度,建立“贫困户+基地+公司+市场”的联营模式。翡翠梨基地的建设不仅吸引了部分外出打工村民返村务农,也为村里的贫困户建立起了脱贫产业。

2016年4月,刘仪决定建设下山新村,结果出乎他的意料,群众一致支持他,包括村里许多进城的人都积极响应,经过多方筹资,短期内就筹集了249.6万元的资金。仅四个月的时间,32院整洁气派的平房就在旧村的遗址上建了起来,村民们还自筹资金建起了村民小组的会议室和党员活动室。

站在新修的党员活动室门前,望着满野的杏花和已经抽出新芽的梨树,刘仪说,“在农村当基层干部,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创大业就会有大难,创小业就会有小难,不创业则没有难。但我的使命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挖掉穷根子,就得有一番敢闯新业,敢担风险的拼劲和勇气。”(通讯员 杨大江)


    关注 宜川微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