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就拓展】年轻的时候,你该去做这些

 

一、从学校到公司,这条路有多长刚工作的时候,我比现在有个性多了:我老板是区域总监,在她下面的一位大区经理(我...





一、从学校到公司,这条路有多长

刚工作的时候,我比现在有个性多了:我老板是区域总监,在她下面的一位大区经理(我非常不喜欢的一个人)让我做一份数据表格。

实际上,每个大区经理都有自己的助理,但他说自己助理太辛苦,让我做。

结果我不服,直接发了一封邮件给他,抄送我老板,把我的岗位说明书发给那位大区经理,跟他说:在我的工作职责里面,没有一条是需要服务你的。



现在想想,当时老板真的挺宽容我的,因为这样一来,她会处于很尴尬的境地,那位大区经理会以为,我的行为是我老板指使的。

反正,换做是我现在,遇到当年的自己,肯定火冒三丈。

那时候,还经常跟同事一起抱怨:公司培训机制不行,学不到东西;老板不民主,一意孤行;上层不体察民情听不到员工的声音;公司太看重短期利益,不考虑长期发展……

等到后来,自己做管理者,才知道,一个团队的管理、一个公司的经营,远远不是我作为一个初级员工所想象的那样。

有很多文章,批评年轻员工不负责、不会站在老板角度考虑问题。但要我说,这些都没说到点子上,即:从学校到公司,到底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区别就是:你给学校付钱,但公司给你付钱。

所以在学校里,老师为你服务,有义务帮助你学习;但在公司,你是为老板服务,有义务帮他解决问题。

对这个概念的模糊不清,是导致我们在职场屡屡受挫的最大障碍。



因为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知道,应该站在老板的角度,去了解他需要什么,而不是要他站在我们的角度,来关心我们要什么。

我们不应该像在学校跟老师相处那样,向老板寻求答案,而是要主动学习,帮老板找到答案。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浸淫了20年,我们习惯了向老师寻求标准答案。

在进入公司之后,能够多快地抛弃这种惯性,从而在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面前,去主动学习和思考、摸索解决方案,基本上决定了我们最初5年的职场上升速度。

二、焦虑感什么时候才会消失

科比说他见过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我没见过,但我见过上海凌晨4点的样子,因为那时候我还没睡。

不是因为在工作,而是因为我焦虑,睡不着。

毕业那年,在没有任何实习经历的情况下找工作,所以第一份工作找得不好。

工作三个月后,就发现这个职位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发展。

从此就一直想要逃离,但毕业半年,谁会要你呢?于是经常焦虑、自我怀疑,总会想:我这辈子是不是就这样了?是不是就要困在这儿了?

还好,一直都在关注外部机会,最后幸运地进了咨询公司。

但马上又开始焦虑,因为进公司之后1个月,全球经济危机就开始了,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冻薪,甚至在传有可能会裁员。

如果被裁,那就意味着,我毕业1年,得第三次换工作了。

还好,又幸运地留在了公司。但公司冻薪了两年,不能加薪不能升职。

而且,公司还在那年取消了分析师级别,应届生一进来就是高级分析师了。这意味着,我毕业快3年了,还跟应届生的工资一样,职位也一样。

知道消息的那天,躺在床上焦虑得睡不着:

毕业快3年了,事业还停留在起点,还没了男朋友,刚到上海所以也没有好朋友,租房子一年搬了6次家,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希望?



但后来,毕竟还是走出来了,经济危机终究过去了。人生也终于开挂了:

9个月完成别人3年达到的晋升,成为大中华区晋升最快的顾问;

几次在1年内薪资翻倍、带着团队拿比赛冠军、转换到我喜欢的咨询业务线;

买房子把家人接到身边、买东西开始不关注价格、遇到对的人……

当年焦虑的那些问题,如今都一一解决了。

其实,现在随便去问一个年轻人,都会发现,我的经历没有任何特别之处,这些问题都是大多数人年轻时候的必经之路。

只是,回头再看年轻时候那些焦虑的经历,我唯一想分享的经验是:

在我们应对焦虑的时候,需要学会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意识到工作没发展,就把一切精力放在寻找转行机会上。

经济危机的时候,反正也没法找到工作,就干脆埋头苦干,等到危机一过,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工作顺利之后,再开始考虑感情问题,之前都先放一边;

再次遇到天花板的时候,就尽全力转换业务线。

这些问题,几乎没有哪一个是我同一时间花时间去解决的。

没钱、没男女朋友、没地位、工作不顺、人际关系受挫……这些都是我们大多数人年轻时候躲不开的问题。

但是,当我们把所有问题混为一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奔命、无从下手,脑子里只有“焦虑”二字,一团浆糊。

只有当我们把问题掰开,逐个分析的时候,才会看到问题的本质,看到我们想要的“解决方案”,逐个击破。

现在,我常会对那些看职场鸡汤的人嗤之以鼻。

但倒回很多年前,那时候的自己,面对诸多问题急于一下子解决,又没有头绪的时候,不也曾诉诸鸡汤,试图寻求一个简单粗暴的答案,以慰藉自己的焦虑情绪吗?

等我们对鸡汤的粗暴答案嗤之以鼻、开始主动思考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认识世界、开始解决问题的时候。

三、年轻的时候,做什么才不会浪费

线下签售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一个问题:

我现在还年轻,现在的职业未必是以后要从事的,而且时代变化这么快,现在的工作也随时可能被淘汰。

那我现在学的东西,是不是都白费了?我要怎么预测一下,未来10年的情况呢?

这个问题,几乎没人可以回答。

凯文凯利在《失控》里面有句话:所有对未来的长期预测都是错的。

但是,虽然长期无法预测,有些东西是不太会变的。



《人类简史》里面提到,根据史学家的考证,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出从来没看过、碰过、听过的事物。

这种能力让他们得以聚集大批人力,灵活合作,从而战胜比智人更加强大的其它人种。

说白了,就是讲故事的能力。

而我们看今天,人类进化到这个阶段,讲故事的能力依然重要,不管你说服客户、说服老板还是说服投资人,甚至做自媒体,都很需要。

所以,不管行业、职业被颠覆成什么样子,有些核心的底层能力是任何时代、任何职业都用得上的。那么,只要我们掌握这些能力,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了。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都未必是将来想做的,也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从功利的角度讲,确实有些事情是会白费的。但我们做以下这些事情,是永远不会浪费时间的:

1、核心能力提升

就像上面说的,核心能力是能够让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这些核心能力,除了上面说的讲故事能力之外,还包括:快速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如果一份工作只能够给你知识和技能,却无法让你提升这些能力,那么就会是一份高风险的工作,因为当某种知识和技能不再稀缺的时候,你就很难有什么立足之本,瞬间回归起点。

而当你的工作能够帮助你提升这些核心能力的时候,即便转换职业,也只是一时下滑,很快就能够反弹上去。



2、认识自己的优劣势

过去给企业做咨询的时候,接触了很多人才研究,这些研究都试图发现: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一些人可以脱颖而出,更容易成功?

最终会发现,知识和技能这些,都不关键,而能力,有不小的影响。

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我们的天性:性格特质、动机、价值观这些。

似乎这是个悲观的发现,因为我们在成年之后,除非遭遇重大的人生变故,否则这些因素几乎是不可改变的。

既然如此,我们还需要白费力气去做什么努力呢?

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这些天性,几乎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比如在我们的社会,似乎外向的人更有优势,因为可以更加快速地跟人熟络起来。

然而,内向的人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很少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加倾向于深思熟虑,所以往往在思考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由此看来,任何天性,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年轻的时候,我们不了解自己、不满意自己、不想成为自己,跟自己的天性对抗,但没有关系,这些对抗最终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特点、边界和意义。

等到了一定年龄,就会知道,不应该再对抗自己的天性,而是发现并顺应天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最大化自己的优势,成就自己。

接受无法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这才是我们得以向前的高性价比方式。


    关注 科成就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