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草:在遇见"哈佛"与"真爱"后的由繁入简 《创见·2017年拾集》VOL.03

 

其实,边界的打开总有度。某块边界是否值得打开,最起码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第二,是否符合自己的长期规划。如果这两点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边界打开的意义就需要再做思考。...

芷草简介
1st JOB一期学员、二期教务长,目前是即将毕业小硕一枚。喜欢艺术、喜欢教育,因此致力于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但同时又担心不确定的未来,只有靠不断“边界”的突破来让自己前行。价值观稍偏佛道,万事求尽力,结果顺其自然、不强求。有韧性,也暖男。喜欢安静、喜欢自然、喜欢风景、喜欢在油画风景和国画山水中“神游”修心养性;喜欢疯、喜欢玩、喜欢一群人野外露营喝啤酒、吃炸鸡、烧篝火。


1
我眼中的人生边界

边界,在我印象中,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词儿。人生的边界,是这两年多以来我体验很深。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2015年3月认识了一位“老板”,她是位名副其实的“跨界达人”,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我尝试着做不一样的自己。而回看自己本心,我心中的“不安分”因素致使我尝试着迈出不一样的步子。当然,严格意义上说,“跨界”一词用到我的身上,实在惭愧。纵观微信平台,凡是跟“跨界”一词搭上边的不是个CEO真的都说不过去。我,这两年充其量算做了些与自己专业不同方向的事儿吧!因此,我观念中的“跨界”就是做不同方面的事儿,这些事儿最终会因为你的付出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能力,从而使得自我职业技能、经济地位、家庭关系、人生理想、生命价值有一个新的转变。
2
我的边界故事

1. 从美术专业到非美术专业的“人生契机”

在湖南老家,从四岁开始学习美术基本未曾间断。中华牌铅笔、素描纸、水粉颜料等成为我回忆成长的“信物”。读研以来,有幸与创见结缘,曾经期待“多面”切换的生活逐渐成为可能。作为个人“起点”的2016年,可谓是这种专业领域边界打开的“元年”。

2. 关于2016边界打开的那些事儿

创见C-sight 1st JOB项目管理小组

2015年参加了创见C-sight 1st JOB传承计划导学项目,一年的时间里回顾追溯自己从哪儿来、将去往何处(模块一);介绍去往何处的最重要方法(模块二);从方法到实践的“第一步”尝试(模块三);未来社会商业与公益的创新模式和选择(模块四)。从哲学层面、方法层面、项目具体实践层面、未来社会价值思考层面几个方面完成了为期一年的“自我成长”并拥有着创见志愿者的“终身会员”,将于一帮爱思考、重实践、追梦想的朋友们“共勉”此生!

作为一期星承班学员,主动留下申请做二期项目管理者。2016,没想到是更艰巨的挑战。从第一次线下聚会的各种“混乱”到项目管理逐渐上路,经历了心理的巨大考验。这一年,总算“平安”扛过。

教育公益——“爱心”参与的一种新路径

2016年3月,加入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参加智库项目,有幸领略到自己专业之外的另一片“天空”。在真爱梦想,你会感觉到一种“使命”,这种使命迫使你像谢鹏哥一样(真爱梦想运营“老大”),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在天上度过,因为忙碌的工作,飞机是他连接各个梦想中心把“真爱”散播至全国两千多家梦想中心。这种使命也迫使你像善骏一样(原真爱梦想理办团队成员),跟我一样年纪,毕业一年,不得不在繁忙中加班至深夜以确保自己的工作顺利完成。这种使命也迫使你像梅梅一样(真爱梦想运营部成员,课程研究院“院士”),为了完成自己所编排的教材,深夜十一点跟我语音聊天探讨关于海报、排版的设计样式。真爱的小伙伴们,给我留下太多印象,他们的使命感是我在企业中不曾接触到的。

在真爱梦想的大半年时间里,我与几位一同加入的实习生共同参与了素养教育利益相关方调研与数据分析。作为一位美术学习者而言,问卷设计、维度选择、统一口径、数据统计、横纵向分析都是自己从未知晓和尝试过的。直到实习结束,并未能完整完成一份像样的教育研究报告....

社会创新——梦想种子

2016年8月参加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与哈佛社会创新种子班共同策划的夏季Camp,有幸首次去美国学习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的时间有诸多人生的“首次”感受。

原来这么多人富有爱心。在哈佛八月的校园里,红墙、绿草地、高大的松柏、随处觅食的松鼠,波士顿的夏天让人留恋。在这里遇见了全国各个领域的公益界人士。有在福建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做流动子女教育的“洁姐”,是我印象中感情最为真挚的一位。儿时的她因为有一次在城市里迷路而获得农民工无偿三十元人民币的帮助而回家,义无反顾选择大学毕业后继续社工专业帮助更多城市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有在重庆用艺术的方式践行自然教育的“敏姐”。与北京的艺术家合作,带领艺术家走向农村驻校,通过观察身边环境而对乡土、对自然产生情感,从而达到教育回归自然的意义。

社会创新,嫁接未来商业与公益的“良药”一剂。在梦想种子计划线上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果壳网上还有在线学习版本,很适合社会创新的启蒙),对于社会创新多停留在“格莱珉银行”等概念中。哈佛学习的日子里,接触到美国社会现有的社会企业,比如Grommet专门邀请社会弱势群体制作一些产品而放置于Grommet的平台上销售,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与优秀的朋友们在一起。在美国接触到的朋友们都是公益领域很优秀的人才,跟他们聊天共处,给我很多启示。他们都有很好的行动力,对于一件事情有快速的反应和行动力。他们都有着“千锤万打还坚韧”的意志力。公益界,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所做的工作也自然会引起周围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是不理解。而这些“徜徉”在公益界的小伙伴,似乎总有着一种独特的“筛选”能力,把适合自己发展的资源埋在心底,而过滤掉一些“杂音”,使自己内心有更纯粹的动力追逐理想。

意料之外,拍摄到珍贵的艺术史研究材料。在波士顿和纽约的闲散时间,逛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拍摄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东南亚、南亚、埃及等国家地区的一手图像资料,也算是美国之行意料之外的收获。
3
边界打开后的感悟

1. 跨界动力

源于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和对未知不确定生活的“担忧”。不确定性,对于我而言从小就近乎耳濡目染。从小便看父母做买卖(如今叫创业),看多了他们生意场上的此起彼伏,特别是生意低谷的“打击”。这种不确定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担心这种不确定,也正是向往一份平淡生活,能有漫步在瓦尔登湖边、看看美景、思考下人生(在“波屯”时干的事儿)的悠闲,才有这样的动力去不断促使自己前行。

2. 跨界内在支持系统的构建

1. 哲学经典成为“修心”的必备。喜欢老子《道德经》中的文段,心情糟糕之时塞一副耳机听听关于道德经的朗读,对于个人“修心”而言是极好的。

2. 找“段位”比较高的“老法师”倾诉。在行业内会有一些工作经验极其丰富的优秀前辈,保持与他们之间的联系,遇到类似问题虚心请教及时帮助你排忧解难是十分难得的。如果没有合适的,请与挚友倾诉。

3. 远大理想的感召力。如果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远大目标,其实任何挫折均可以迈过。

3. 最大启示的人

毋庸置疑——小花老师

4. 最想分享的感悟

1. 边界打开≠边界随意打开。

其实,边界的打开总有度。玩笑地说,不违法,这是最基本要求。对于个人而言,在打开边界的时候需要扪心自问,这一块边界的打开对于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某块边界是否值得打开,最起码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第二,是否符合自己的长期规划。如果这两点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边界打开的意义就需要再做思考。

打开边界的前提是你最起码在某一个领域有较深刻“造诣”。边界打开的时候会比较快的进步,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事“标准”供你边界打开“参考”,即自己做事总结的经验方法论。当你新打开边界能力形成时可进行下一项边界的打开。当你能力足够强时,可同时进行几项“边界”的打开。

2. 正确面对批评,查找错误产生的根源。要有直面错误的勇气和担当。即使受到委屈,尽量与当事人当面沟通,勿随意向他人传递愤怒与焦虑。

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类突发状况和沟通问题,收到批评是常事。受到批评后,除了郁闷和难过之外,还需要去想这类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哪。并在自己的笔记本或者便利本上记录在显眼位置,以便随时提醒自己。当然,如果有一个在批评你还跟你说道理的“上司”,那你应该庆幸是你的福分。

3. 面对怀疑,请学会自我欣赏。

当然,在边界跨越的过程中,你总会遇到各类型的事情甚至是从未遇见过的突发状况需要你处理。遇到他人的怀疑甚至指责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儿了。当你遇到他人怀疑的时候,请一定要想想自己曾经受到的奖励和荣誉,并学会自我欣赏。因为无尽的怀疑会让你跌入自我怀疑的深渊。一旦这样,你的情绪可能会更加焦虑,重度的可能会有心理疾病的产生。学会自我欣赏,是调节自我心绪的重要能力。

4. 即使失败了,也要傲娇地继续前行,而且还要尽量马不停蹄。

去年所做的项目中,真爱梦想的实习项目对于我个人而言是“烂尾”工程、失败教训。失败后想想原因在哪?究竟是不会?还是没时间?还是自己能力不足?等等,诸如此类。找到失败的原因之后,重整“妆容”继续出发。马不停蹄地在下一个项目或者实践中着重锻炼自己这方面能力。

5. 虚心接受他人善意的意见和提醒,不可盲目自大。

跨界过程中,你会遇到各个领域的行家、专家。如有,请大胆请教并保持持续的联系。逐步帮助你自己更好地看自己、读懂你自己的内心。不可刚愎自用、盲目自大。

我的2017,已经在路上。

犯错误,不会少。

边界打开,永不停止。

2017创见年会速递

继2015年《创见》第一届年会“ 少有人走的路”与《创见》2016年第二届年会” 直面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 之后,2017年第三届《创见》年会,我们依旧邀请了10位创见者们与大家分享和探讨本届年会的主题:打开我们内心的边界(Open the Boundary)。

边界是我们用来分类这个世界和定义自我的重要元素,因为有了边界,我们才得以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区别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同时,因为边界的存在,我们也可能变得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愿意走出自己内心边界围绕的“舒适圈”。打开内心边界,与更多人交流,经历与体验新鲜事物,与不同的世界及多元的观念融通,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内在的活力和生命力。各种“跨越边界”的经历也成为我们打开内心边界的宝贵经验。



如果您对这些创见者的故事/本人感兴趣,或者您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见解想要与我们分享和交流,欢迎点击蓝字了解年会招募或者扫描上方邀请函中的二维码填写提交年会报名表。

延伸阅读:

石头奶奶:有勇气扔掉那块石头吗?|《创见·2017年拾集》VOL.01

Real:跨出舒适圈,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创见·2017年拾集》VOL.02



编辑|小花、点徵
图片|碔蚨、芷草
校对|秋实、碔蚨
排版|秋实

-------------------------------------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关注 创见Csight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