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粑麻】《成长的秘密》:重新发现孩子的世界

 

每个家长都以为自己最懂孩子,最爱孩子。但在看完《成长的秘密》这部纪录片后,很多老师和家长才豁然发现,原来自己...



每个家长都以为自己最懂孩子,最爱孩子。但在看完《成长的秘密》这部纪录片后,很多老师和家长才豁然发现,原来自己对孩子的了解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多——

一名4岁女孩穿越冬夏、每天坚持的友情等待,一位5岁女孩与两个男孩微妙的童年友谊,一个5岁男孩天赋的领袖气质以及错综复杂的权力争斗,一名两岁男孩总是悄悄地尝试出人意料的动作——把小朋友的鞋子放进比他还高的垃圾桶……

知名纪录片导演、北师大教授张同道以纪录电影《小人国》和18集电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名叫巴学园的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神秘世界。这一“世界”的“神秘”至今仍让很多看过该片的观众们震惊:我们原来是那么不了解我们的孩子!

如今,这个计划中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在跟踪拍摄了6年后,终于拍完并剪辑成了一部30集、记录18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成长历程、揭示儿童快乐与疼痛交加的心理轨迹的完整纪录片巨献。该片在北京卫视和爱奇艺网站首播后,暑假将在30家城市台播出。一场关于儿童教育的讨论随着《成长的秘密》的热播,也渐渐成为了今年暑期的热门教育话题。

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很多家长和老师,对于自己是否了解孩子似乎一直有充足的自信,一位家长就很自信地告诉记者说:“自己的孩子,就那点小心思,还能不了解,他一撅屁股,我就知道他要屙什么样的屎!”

每个家长都以为自己最懂孩子,最爱孩子。但在看完《成长的秘密》这部纪录片后,很多老师和家长才豁然发现,原来自己对孩子的了解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多——如果他们能放低自己的视角,蹲下和孩子一起去看周围的一切,孩子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原来那么陌生!

而有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做了20年的幼儿教育研究,看了这个片子跟导演张同道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原来我并不懂儿童……”

在整个拍片过程中感悟颇多的张同道说:“孩子身上有很多老师、家长没有认识到的心理秘密,大人们常常觉得孩子们很幸福,因为他们生活在太美好的时代,物质享受这样丰富,他们不应该叫苦叫累,但他们其实也有苦,也有烦恼。成长的困惑、精神的压力、心理的变化都会带来痛苦,并不是给点玩具、给点美食就能让他们幸福的。”

儿子5岁那年,张同道曾带着儿子去北戴河玩,出发前,他发现儿子吃力地往本已满满当当的小书包中塞一个鞋盒,张同道十分不理解,“一个鞋盒子带它干嘛,放下!”话一出口,儿子的脸立刻晴转阴,眼看就要“下雨”。张同道感到这个盒子应该不一般,他急忙换了温和的口吻问儿子:“你为什么要带上这个盒子呢?”儿子向他解释,这个盒子里装的是自己在幼儿园动手制作的一个门铃。张同道一下子就明白,这个自己看上去普通的鞋盒,对儿子来说是个无价之宝。于是,他帮助儿子收拾东西,带上了鞋盒,到了北戴河之后,儿子逢人就展示自己的小发明,赢得了不少赞扬,小脸笑成了一朵花。

张同道说:“这时我感到,如果我不经过交流就强迫儿子放下鞋盒,我自以为带儿子去北戴河玩是件让他开心的事情,但是他可能一直都不高兴。”

张同道“艰难”地学会了尊重孩子,真正去了解孩子,但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有多少能做到这一点?!

“不管人生的路多么漫长,童年都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起点,隐藏着无法破译的心理秘密,一个阳光灿烂的童年储存了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在独生子女时代,多数中国人做父母或者子女都只有一次机会,错了就无法再来,失去晨曦也将失去夕阳,”张同道说:“我想为那些已经为人父母或准备为人父母的人打开一扇通往儿童心灵的秘门,就像拿个望远镜,看看自己是什么样子,自己的孩子是个什么样子,从中得到一点启迪。”

教育,向左还是向右?

《成长的秘密》在名为《向左走,向右走》的一集节目中,展现了两个孩子迥异的小学生活:这是两个原来一起就读巴学园的小男孩,后来又一起上了小学的同一个班,其中一个孩子的父母延续了巴学园的教育理念,给予孩子完全的空间,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由发展;另外一个孩子的父母则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另一条道路:给孩子报了奥数、英语、钢琴等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为的是让孩子有更多的资本和实力应对升学考试。

拍摄时有一个情节让张同道记忆深刻:2011年圣诞节的下午,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领着孩子去参加奥数考试,另一个孩子则跟着爸爸高高兴兴地玩起了用泥巴做陶罐的手工活。两个孩子进入小学后,走上了两条完全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记录片中孩子的话也很能说明他们的状态。

梁昊天一脸郁闷地说:“我的假期作业来了,每天读书2个小时,英语学习1小时,语文1小时,数学半小时,钢琴半小时,而且每周完成1篇周记。开学就五年级了,爸爸说要想升入好中学就得刻苦学习,没办法。今天我还有3首曲子要练习,2页字帖要写,4章数学要预习。唉,又没时间骑自行车了。”

刘嘉阳则是一脸兴奋:“我的假期怎么过?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呗,没什么好计划的。上午玩轮滑、遥控飞机,中午打枪。睡完午觉,再看会儿我最喜欢的武侠小说。周末妈妈会带我去看电影。本来想出国旅行一趟,可妈妈的护照到期了,太可惜了。开学就五年级了,可五年级是暑假以后的事儿。噢,忘了,老师还布置了假期作业。唉,先不管了,到时候再说。”

教育方法有多少?自由放养与严格训练是两种极端。

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对孩子快乐童年的束缚,但他们可能就此拥有升学甚至就业的一路绿灯;另一种则是对孩子天性的完全释放,但他们可能要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社会规范中吃尽苦头。

但我们更多的是两种方向兼而有之,我们既担心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又害怕我们的孩子不能在这个社会中一步步找到好的人生位置。

张同道说:“我无权也不想对这两种状态进行高低好坏评判,我只是想把它们一起展现出来,引起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考不好还是好孩子吗?

看过《成长的秘密》前期剪辑出的纪录电影《小人国》的观众,都会对一个叫池亦洋的孩子印象深刻。池亦洋在巴学园里带领一队男孩天天玩打仗,甚至真的打架,虽然孩子们特别愿意和他一起游戏,但他却被众多家长联名要求开除,最后,在幼儿园园长李跃儿的引导下,他成了男子汉的榜样,身上充分展示着男孩的众多优秀品质,成了孩子们潜移默化学习的对象。

但在《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里,池亦洋这个昔日叱咤风云的孩子王变成了班里的学习老大难。虽然,课堂外的池亦洋依然是孩子王,足智多谋,敢做敢当。但课堂里的池亦洋却垂头丧气。

他在纪录片中的许多话堪称反映了这类所谓“坏孩子”的经典心态:

“小学无聊的是,第一需要上课,第二天天得挨批,第三得坐在那儿不能动,第四老得听课,第五还有作业,而且很多,还要考试。”

“我挺喜欢打鼓,打鼓可以发泄一下呗,比较爽。每天生气的时候就开始练鼓,把那些鼓都想像成老师的脑袋呗,感觉把每个老师的脑袋都打了一遍。咚咚咚,好爽啊!”

“我觉得我在小树林里就像野牛一样跑来跑去的,在学校更像蜗牛,有壳的蜗牛,如果有壳的话,我上课的时候就能缩进去胡思乱想了。但是我还是更想当野牛。”

无独有偶,《成长的秘密》里的猫女郎柔柔也似乎是考试的“受害者”。“在猫的王国里,有一个女孩叫范喵喵。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才华,她喜欢画画,喜欢设计漂亮的服装,喜欢唱歌跳舞,喜欢五彩缤纷的世界。”其实范喵喵是10岁女孩柔柔画笔下的另一个自己。这是一个充满了艺术天赋的孩子。但这个艺术天才却一样要忍受着考试和学习的折磨。

“数学,就是我说的地狱!一上数学课我就没精神,听着老师在那里乱七八糟地讲着,却不明白他讲的是什么。这些数学公式像个小鬼,从学校追到家里,什么时候都不放过我。”

“休息的时候好无聊,听他们谈话,说来说去还是考试。怎么跳舞也是为了考试?为什么一切都跟考试有关?”

是什么让孩子在课堂内外判若两人?考试真的是所有孩子唯一的出路吗?

张同道说,通过拍摄这部纪录片,他最大的感触是,不要把对孩子的评判简化成考试、分数这种简单的评价体系,而忽略了孩子在成长中许多弥足珍贵的品质,如主动人格、健康心理,以及健康的身体。

教育,学会慢慢等待

《成长的秘密》里毛毛的成长经历也给人很大的“意外启发”。

一场大病后,9岁的毛毛不想上学。妈妈辞了工作,天天陪毛毛上学。本以为几天就好了,没想到陪伴从秋天到冬季,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春天。每天,妈妈和毛毛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毛毛在教室上课,妈妈就在学校提供的办公室一角等着她。每个课间,甚至上课的中途,毛毛都会来妈妈这里待一会儿,妈妈不敢离开,生怕毛毛找不到自己又会变得不安。

一天天过去,毛毛的心理从恐惧逐步平静,而妈妈的心理却从平静变得焦灼。妈妈说:“陪伴过程我内心有许多挣扎,我担心自己是否溺爱了孩子,是否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

妈妈问毛毛说:“妈妈的爱管用吗?”

毛毛说:“管用,你帮我开了个缝,就像虫子要出那个壳,要冲啊冲啊十几次,剩下的只能靠自己使劲儿。”

妈妈说:“当我跟随内心对孩子的感觉,慢慢体会她时,我知道她需要我,并且她清楚自己。”于是,妈妈按捺住内心的怀疑、猜测和不耐烦,开始试着去倾听毛毛心里的声音。

时间悄悄地过去,妈妈发现自己的内心才是最需要被倾听的。她发现自己作为成人多年来积累的粗糙外壳,发现了匆匆忙忙错过的生命瞬间,发现需要帮助的人也许不仅是毛毛,还有自己。

“整个陪伴过程让我体会到孩子的独特和真实,家长需要放慢脚步,把自己的主观想法放到一边,用心感受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其实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

毛毛妈妈觉得一首叫《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诗,特别贴切地传达了她在整个事情中经历的心情: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毛毛的总结很有意思:“我觉得,每个小孩都曾经是一只蜗牛,大人总是匆匆忙忙,可是我们需要慢慢长大。”

也许,的确,我们的教育,要学会慢慢等待!


    关注 太阳花体验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