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坛撷英】七十二道手 最后上墙吹一口

 

七十二道手最后上墙吹一口——康县大堡镇李家山原生造纸工艺流程孟小为摘要:甘肃康县大堡镇李家山至...

七十二道手 最后上墙吹一口
——康县大堡镇李家山原生造纸工艺流程
 孟小为
摘  要:甘肃康县大堡镇李家山至今按最原生的造纸工艺流程生产着堪称艺术品的构皮纸。手工制做的物品,那怕简陋,也因为每一件制品都带有人的感情,灵魂天成。留恋手艺,留恋手艺的心境。

关键词:康县大堡;手工构皮纸;工艺流程;

公元1798年由法国路易士‧罗伯先生发明了卷式抄纸机,后再经英人顿肯的研究改良,人类史上第一部实用长网抄纸机终于在公元1808年诞生,从此由手工抄纸改为大规模的机械生产。今日的造纸使用各种机械与精密设备,抄造宽在九米以上,每分钟长度则在一仟三百米以上的纸卷 ,传统手工造纸实是无法相比了。然而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等,确与现代的造纸程序制浆、调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要单从我国汉代造纸技术的有限文献资料去实证,也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造纸技术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也绝非一人之功,它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康县大堡镇李家山手工造纸无疑成为造纸历史悠久的有力佐证和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一、 康县大堡镇李家山造纸工艺由来的初步考证

李家山烟岚
 

李家山村庄
            







 

我所了解的陇南造纸是這樣由来的,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大堡镇李家山村民李生强的话说:在远古灾荒之年,在一個漆黑夜晚全村人围著火塘,眼巴巴守着吊锅中用线串起来熬汤的四颗黄豆,这是全村唯一的四粒粮食,这一夜有个硬汉消失了。 半年后硬汉回到村子时,手里多了一样东西——纸帘,与「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之细竹帘相同,与现今就近的太石乡昌河坝村、武都区龙坝乡秦河村、西和县西高山乡朱刘河村等地至今还使的纸帘相同。硬汉的回村,无疑带来了造纸技艺,同时也让人类文明曙光在这一地区很早落脚。至今还在甘肃省陇南一带还完整地留存着我国古代手工造纸的传统工艺,部分农户依旧按传统工艺流程生产着手工纸。



细竹纸帘
李生强关于李家山村造纸的来历如是说来,大有周边地区的造纸技艺都与他们最早使用造纸工具有关,且不论这些,但较之细察,使用后便知,大堡镇李家山村的构皮纸确优与它者。

李家山地处山坳腹地,四周山峰如莲花状,境内竹茂林密,构树遍极山林,造纸原材料丰盈,有着良好自然生态资源。史料可查的记述,早于清代康熙末年造纸技艺就传入这里。1936年编纂的《康县新志》所载,当时全县年产量达到7000—8000担,收入达40多万银元,至1948年全县纸农达6000多户,年造纸2.5万担。当时制造的手工纸销路很广,形成了以康县辐射到西和、礼县、成县、徽县、天水等地,再分转至陇西、陇东、兰州,远达西宁、宁夏等处。







那一夜硬汉消失去了哪里,远古灾荒之年是何年?李生强说不清,至今无人知晓。如果假使那一夜硬汉消失是在东汉,那时蔡伦被朝廷抓去京都接受审判,蔡伦不愿忍受屈辱,在他的造纸发明地和封地龙亭县服毒自尽。蔡伦家族中人也受到连累四处逃命藏匿,其中一部分人逃至安康,经子午道越秦岭。康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是最早可能接受当时最先进的造纸技术,不是没有可能。无论是否可考,事实上康县大堡镇李家山村人至今仍在沿用的造纸工艺流程,是最接近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法,我与2005年1月历时前后一年,用影像调研拍摄纪录了李家山村造纸工艺流程,实证李家山村与《后汉书》中记载造纸过程大致相似,第一是原料的采收集和处理,就是将植物原料按照需要进行采集,并将采收集到的原料进行一定的处理如切碎、晾晒等;第二是纤维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需要在碱性物质的配合下,如石灰、草木灰等)使植物纤维原料并分散成纤维状;第三是磨(打浆),就是用臼捣的方法进一步的使其分散为纤维,并使纤维产生一定的分丝纤帚化,而成为可用纸浆;第四是抄纸,就是把纸浆掺水使其成为一定浓度的悬浮液,然后用抄纸器(竹帘等)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均匀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幅;第五是压榨就是把抄好的湿纸幅叠放在一起,采用负重压榨的方法脱去湿纸幅中的水分。第六是干燥,就是把湿纸幅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从地理位置看康县大堡镇李家山村属西汉水流域(嘉陵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山高水长,森林茂密,尤其适于多年生落叶乔木构树生长,这一带构树随处可见,康县大堡镇李家山村造纸所选用的原料主要是构树皮。构树,属桑科,落叶乔木,卵形叶,叶对生,叶缘缺裂,叶面暗绿色,叶背灰绿色,叶面叶背都长毛,开绿色小花,雌雄异株,雄花花序下垂,雌花花序呈球形、桔红色,树杆高达10多米左右,其生长适应性强,喜光,耐烟尘,主要生长在海拔1600—2200米左右的山区,是一种再生性极强的落叶乔木,构树越是砍伐生长愈加旺盛,枝桠发的越多,树皮呈棕红色或灰褐色,撕开纤维呈绒状,具有吸潮性强、韧性大、纤维长等特点,是古往今来造纸的优质原料。也正因有了充足用之不竭的资源保障,康县大堡镇李家山村手工造纸才得以保留至今。







二、康县手工造纸与「天工开物」历史记截



康县大堡镇李家山村造纸工艺流程与我国古书「天工开物」有很多相同之处,「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之竹纸制造方法步骤如下:

1. 斩竹漂塘

斩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

将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臼

取出上述处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

4. 荡料入帘

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

5. 覆帘压纸

然后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干

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燥后,揭起即得成纸。

康县大堡镇李家山村一带的构树皮造纸工艺流程技术没有文字记述,但用李家山工匠们的话说:要经过“七十二道手,最后上墙吹一口”,这也足以表达说明了构皮纸生产的整过工艺流程;再加上笔者通过对李家山手工造纸制做过程的跟踪调查、现场观摩,认为大堡镇李家山村的造纸工序是与明朝《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工序相吻合的,工艺流程主要有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去壳(皮)、洗涤、晒白、打碓、切碾、淘穰、打穰、入药、打抄、抄纸、记数、榨纸、扫纸、凉晒、揭纸等二十多道工序,七十二道具体操作过程。

李家山构树皮造纸的工艺流程

1. 采料:据说造好纸要加竹穰原料,竹穰取自当年生的竹子,由于原材料的紧缺现在已经不再采用,目前他们造纸采用的主要原料就是构树皮;采集构树皮每年四、五月间是黄金季节,每逢清明节前后,人们上山砍伐生长了两年的构树干,拿回家后剥下构树主干或枝干的皮,梳理扎成一小捆一把,就完成了毛料采集。







2. 晒料:将采剥梳理扎捆后的构树皮挂在场院内外让太阳曝晒,以防构树皮发霉变质,待晒干后放置在避雨、通风、阴凉处保存以备造纸用之。

3. 浸泡:浸泡又称浸料,将晒干扎成小捆的构树皮,置于沟溪之中或者置于盆槽之内,让清澈的泉水浸泡直至构皮完全发软为止,再按等级(长短、薄厚等)分开,重新扎成捆;浸泡的时间长短以原料的粗细不同而异,平均时间大约在二三十天左右;浸泡的目的是软化原料并将其中的可溶性树脂除去,为制造良好的纸浆打基础。





4. 拌灰:将浸泡好的构皮从水中取出后,为了使构皮树脂进一步去除碱化,要均匀地在构皮上拌生石灰(或草木灰),草木灰可先用筛子过筛,去掉火炭及其它杂物,然后将泡软了的构皮置于其中,让火灰均匀地附着在构皮上(火灰的质量与所烧木柴有关,木柴质地越好,火灰的碱性就越强),使构皮得到充分地碱化(火灰的碱性越强纸就越白);构皮和草木灰的比例大约为1∶1,工匠介绍草木灰一定要用大黑桃木烧成的细灰,这样抄出来的纸较白。







5. 蒸煮:蒸煮是将碱化后的构树皮放入窑锅(封闭窑式灶台)在高温下水蒸汽蒸煮,将粘连在纤维之间的果胶、木素等除掉,使纤维松软。每窑锅蒸煮构树皮料约1000公斤以上,堆好料用麦草在四周覆盖严实,再用黄胶泥密封,以保持温度不要散失,发挥最大能量;蒸煮的时间一般在15天左右,具体蒸煮的时间与生石灰(或草木灰)的碱性有关,碱性强则用时短,碱性弱则用时长,不管时间长短,只要构皮透了就行。







6. 去壳:将煮好的构树皮先粗洗洗干净,在放置石条上用槌击打,这样粗树皮壳退掉大部分,接下来用脚踩柔数遍,最后用手一点一点捡去剩余渣滓。





7. 洗涤:去壳后,再次将毛料构皮挑到溪流之中,再次洗涤,让清水将附着在构皮上的石灰渣冲走,同时用辅助工具将一些杂质及硬物清洗干净,直到没有一点杂质,这时洗涤好的构皮一把一把就像粗毛线似的称为“穰”。





8. 打碓:将清洗干净了的穰置于碓上,用碓反复捶打,一人踩碓,一人折叠翻转,捶打成两三毫米厚片状,再折叠成十公分宽的长条,为下一道工序做铺垫准备。





9. 切穰:将捶打成厚纸状的穰放在长条登上,用穰刀切成碎片。



10. 打穰:将切好的穰置于石槽,加水反复捣练,纤维化开为止,成泥膏状。使浆料中的纤维能够交织成具有经纬交错的纸浆,打穰是人工造纸操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到纸的质量。



11. 晒白:就是把打穰好的本色纸浆(灰白、浅黄到棕色不等)采用日晒变为白色纸浆;传统的晒白法是把洗净的浆料放在日光下,直接利用日光照射约达2~3个月的时间,直到纸浆颜色变白为止。

12. 淘穰:将打好的穰置于穰担(白布做成,起过滤作用)里反复淘洗,清除杂质,穰料变成糊状。







13. 打抄:将糊状的穰料置于放有清水的石槽中,搅拌均匀后用大格栅罩住并用石块压住缓慢沉入清水水槽底。





14. 入药:抄纸前要加入一定比例的“滑水” 或‘‘滑汁’’, “滑水” 是从新鲜植物根叶中提取的粘滑溶解汁液,它滑而不粘,抄纸前加进适当的滑水,能使纤维均匀悬浮,而不发生絮聚沉淀,使湿纸页成叠,压榨脱水后,仍能相互揭开,也是一种纸张分离剂。调研时由于涉及造纸工艺人的个人经验,主人未曾更多地透露他的滑水如何详细配料,但还是说了能够做滑水的植物有岩杉树根、猕猴桃藤、滑树、糯叶等,这些根叶捣练后的汁液,一经处理,滑润、透明、无味。现在由于有些植物禁止采伐,当地人是图用其它来代替,但效果差一点。





15. 抄纸:又称捞纸或入帘,捞纸是先把纸浆加水放在抄纸槽内,使纸浆纤维悬浮在水中,然后把竹帘从抄纸槽中抬起,让纸纤维均匀地平摊在竹帘上,捞纸张的薄厚`均匀全凭工匠的手分而论,主要靠经验,抄得轻纸会太薄,抄得重纸又会太厚,完全是工匠的手艺活。





16. 计数:抄纸的数量多少需要记录,他们采用十进制的十个档,用木板上十个刻度并拨动两个小石子来计数。两个石子置于一档开始,其一石子先到十返回原位另一石子进一档(格)就是十张,到一百张两石子又回原位,每一百张纸就在边上加一片小榛叶作记,准确无误。





17. 榨纸:是利用杠杆原理,把雏形纸的湿纸多余水分挤压出去,使湿纸踏实;当抄造的湿纸累积到数千张时,利用压榨设施施加适当的压力,使纸内的水分缓慢地流出,压榨时不可加力过猛,否则湿纸整个撕裂,这些更多的是取决于手艺人的手分(经验);由于在水槽里加上了滑药,所以纸张再给压力,每一张也能分离,不至粘连。





18. 扫纸:这项工作一般由妇女来完成,把压干水分后的纸张一张张地分离开来,用扫帚扫在屋子的墙面上阴干;扫的时候要吹一口气使其快速附着墙面,防止滑落撕毁,也就有了“七十二道手,最后上墙吹一口”之说法。





19. 揭纸:纸晒干后,先用手撕一个角,然后就用很光滑的揭纸木刀轻轻地揭下整张的纸;纸揭下后,一张一张撕开,堆叠成100张打捆,至此就算一个流程结束。

四、康县大堡镇李家山村纯手工制造构树皮纸的特点

要说康县大堡镇李家山村一带的构皮纸特点,除地理环境,原材料,水质等不同外,更主要还是匠人的实践经验和对纸张的主要用途的理解而定,有些是很难用文字一一表述的,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 耐久性,寿命长;

2. 防虫驻;

3. 不发脆,其韧性非常强,我们在造纸工匠的引导下做过实验,将一张成品的纸搓成一根细绳,可以提起四五十斤重的粮食袋子,而后打开纸绳原纸不会断裂;

4. 吸水性好,熟练掌握可绘画用;

5. 纸与纸之间连接不用粘合剂,只需要把边沿叠在一起,轻轻敲打便严丝密缝的粘合在一起;

6. 构树皮本有消毒杀毒的药性,乡村医生多用于包扎跌打损伤,而且透气柔韧性好;

7. 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造纸后的废水依然干净,可以直接饮用;

8. 上色可做很好的工艺品;





这是李生强祖上用当地构皮加竹穰纸绘制,并传至今的书画



这是笔者所藏李生强随手做的趣味纸
五、康县手工造纸的文化遗产价值

康县大堡镇李家山手工制造出来的构树皮纸,兼实用性和文化内涵之美。是民族民间工艺品的活化石,我们可以看到,“天成之趣”和“人化之梦”在民间工艺品制造生产中的完美结合和诗化的体现。民间工艺品制造生产往往就地取材`自给自足,它取绝于本地区的自然物产资源,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并反应了特定时代的风物习俗,从而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还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民间工艺的基本特征就是手工制作,这绝定了它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代代相传的传承性,所以研究纪录整理其传承方式特别重要,这也是我们目前进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所以我们有责任继承传统造纸工艺,宏扬民族文化遗产,创造现代社会价值,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步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孟小为,1962年出生甘肃。1982年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毕业;1988年深造于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现为高校客座教授,一直从事绘画与纪录片拍摄。

                                                                                (本文转自《大门艺术空间》)


    关注 西域文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