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比三创】薄弱村摘掉“穷帽子”莱城区做了那些事?

 

“我们已经与山农大达成了优质种苗供应协议,准备利用山里开发的荒地发展苗木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收益,村...

  “我们已经与山农大达成了优质种苗供应协议,准备利用山里开发的荒地发展苗木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收益,村集体每年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我们就可以摘掉薄弱村的‘穷帽子’了。”谈到即将签约的项目,苗山镇北古德范村党支部书记赵克刚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今年以来,莱城区以扶贫开发为契机,围绕村民致富、集体增收,引导各村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等优势,借外力、启内力、激活力,不断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增强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能力。

借外力

助推经济发展
位于零九路沿线的玄王石村,地理位置优越,曾是羊里镇多年的先进单位。近几年,由于认识不到位、缺乏启动资金,村集体收入并不高,村民生活也不富裕。村党支部书记玄继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多次召开党员会研究发展路子,但最后都因为信息门路、启动资金等问题不了了之。2015年6月,市民政局曹海峰到村担任“第一书记”,让苦于致富无门的玄继高眼前一亮。兴奋之余,玄继高经常拉着曹海峰一起研究村里情况,分析致富路子。“我们计划在村南挖几口池塘对外出租,资金问题曹书记已经帮我们协调过了,池塘加上原有的冷藏厂和机械加工厂租赁费,今后每年我们村里收入可达到5万多元。”谈到未来的发展,玄继高兴奋地说。

像玄王石村一样,借“第一书记”之力,推动集体经济增收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年,区委组织部按照省委、市委要求,对“第一书记”进行了调整,包穷村、治乱村,因地制宜地选派更让“第一书记”有了发挥作用的舞台。“第一书记”成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也成了村民眼里的“香饽饽”。
启内力

盘活集体资源
牛泉镇东王庄村作为全市的精准扶贫村,今年获得了扶贫资金30万元。这笔钱不但没有让支部书记刘长松欣喜,反而成了他心头的包袱。“穷,可不是多光荣的事情。政府的扶贫资金,我们拿着心里不舒坦。要想彻底改变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面貌,增加村集体收入,只靠政府‘救济’是不够的,更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通过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将村里闲置的200余亩荒山开垦出来,对外承包,并动员党员带领部分贫困户承包,发展花椒、猕猴桃等农产品种植产业,真正实现了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的“双赢”。

输血是表,造血是本。在经济薄弱村转化工作中,除了加强物质、资金等方面的帮扶,莱城区把重点放在挖掘村级潜力,发挥村级优势上,把集体山场、厂房、土地等闲置资源,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等形式,使其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由资源变财源,“死物”变“活钱”,实现资源升值,集体增收。
激活力

增强发展后劲
高庄街道塔子村地处南部丘陵地带,村里仅有700多亩耕地,山不成山、岭不成岭,发展一直较为缓慢。2011年,在外打拼多年、事业有成的亓新东当选支部书记,面对村里一无经济来源、二无村办企业的现状,他放下自己的生意,为村里四处跑项目、拉投资,先后引进了环保型立窑、纸箱彩印等多个过千万元的投资项目。如今,5年过去了,这些落户的项目,不仅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10多万元的收入,还解决了上百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要是真为村支部书记这点补贴,让我放下自己的生意来干这个书记还真不值得。图啥?啥都不图,就是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面对质疑,亓新东的回答很坦然。

村集体收入低,表面上是经济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给钱给物,不如有个好支部,只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才能有思路、有办法,激发村级发展活力,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今年,莱城区探索推行了村干部星级化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了村干部动态调整机制,压担子、激活力,真正让村党支部书记肩负起了带领村庄发展和群众致富的责任。


    关注 赢在莱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