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深处”的诗酒田园——寻访曲江曹角湾上下书房

 

上书房外景。青山巍巍,芳草萋萋,流水淙淙。坐落于曲江区小坑镇上洞村的曹角湾,就像是桃源深处,充满着诗酒田园的...






上书房外景。
青山巍巍,芳草萋萋,流水淙淙。坐落于曲江区小坑镇上洞村的曹角湾,就像是桃源深处,充满着诗酒田园的意趣与炊烟袅袅的气息。本期《寻找粤北古建筑》,我们仍停留在此,探寻它的精神家园——创建于清代的上书房、下书房。

回溯百年,那书香如壁的宁静、出将入相的期盼、崇文尚武的古风,构成了曹角湾的文脉与灵魂,流淌在邓姓族人的耕读记忆里。至今日,仍是乡里、文人、游子津津乐道的文化风景。
上下书房教养子弟
下书房的照壁,古韵宜人。
在小坑镇上洞村村委委员邓占钢等人的带领下,一行人走进村西角,打开一扇不起眼的大门,便来到同治6年创建、合院式二进布局的上书房。邓占钢介绍,上书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民国时期开有私塾,教养邓姓子弟。只见书房整体结构保存完好,房中一角摆放着一些老旧的桌凳,在修缮中,梁架、木柱被刷了一层黑漆,颇有古味难寻之感。虽人事变迁,但邓占钢介绍,如今逢年过节,还会有村民前来祭拜,祈求子孙后代学有所成,考试顺利。

绕村行走,来到创建于嘉庆年间的下书房,它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可见骑门梁和柁墩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梁正中间又雕成古代书简的样式,上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十字,梁下一边又浮雕有铜钱串等;门廊两边檐下设4层雕花六铺作斗拱辅助承重,工艺精致。

“我们曹角湾邓姓一直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很重视教养子弟,希望能学而优则仕。”邓占钢介绍,在过去,一个小村落能建有两个书房并不多见,也是曹角湾重教兴学的印证。

他介绍,当时,村里高薪聘请县内较有名的先生来教书。据《曲江县曹角湾村邓氏家族谱》记载,当时家底厚实的子弟需要缴一定的学费,大概相当于一到三箩谷子,贫困的子弟就全部由公尝收入供读。据不完全统计,邓氏家族自十三世邓万盛(天荣)、万兴(天毓)、万隆(天培)兄弟开始,考有功名或捐有功名的大约有40多人,大小官职在身的大约有20余人,其中不乏一家数人或几代都有功名或官职。

“目前,我们计划利用好这两间书房,重拾传统文化,邀请一些书法老师或文化课老师,给孩子们上课,传承曹角湾深厚的文脉。”邓占钢说道。
“七子六秀才”有佳话
上书房房门上还有栩栩如生的木雕。
近观下书房,微风轻抚,阳光明媚之际,同行的曹角湾村小组组长邓思正向众人娓娓道来一段族人之中口口相传的佳话——“七子六秀才”。

话说,一位叫邓琼华的族人生有七子,一起在下书房读书,都非常聪明,学业过人,六子先后考上秀才,加上父亲,一门八个男丁就有七个有功名。当最小的儿子邓怀翰又要赶考秀才时,问题出现了,虽然以他的学问,中榜没问题,但在封建社会,有功名的人不可以干体力活。“家里总要有个男丁下田劳动,挑担祭祖,所以,只好不让这个小儿子去赶考,留下了一个‘白丁’。”邓思正说道。

他介绍,曹角湾不仅崇文,还有浓厚的尚武之风。光绪元年《曲江县志》记载,道光5年举人官至教谕加知州衔的曹角湾人氏邓尚义性刚劲不循俗,功书善画,精乐律、厘宫订商,无事时常弹铗引杯。当时,邓尚义和广东提督昆寿是莫逆之交,曾对昆寿“指陈绿营利病,悉中机宜”,咸丰年间太平军、拈军围攻韶州、乐昌,邓尚义“后先执干戈以卫郡邑,不图仕进而志切同仇”,昆寿为之题匾曰“豪杰之士”。

据不完全统计,清中晚期以来,曹角湾邓氏有武庠生、武秀才一类功名的有6人,光绪16年六品武职的邓荣成(寿坤)更是升官晋级至振威将军等。作为尚武之风的见证,曹角湾邓氏老祠堂仍留存有一块练功石。
读书出仕蔚然成风
下书房墙上的壁画。
在崇文尚武、读书出仕蔚然成风的曹角湾,还涌现了不少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政治规范、政绩显著者,他们多被赏以匾额,称“扁表”。我们随着邓占钢与邓思正,一行人来到村小组办公场所,可见曹角湾村现存有近20块清中期以来各个时期的各类木质牌匾,这些牌匾多数为“褒奖匾”、也有官仪堂牌和神明牌(匾),记载着村落历史的荣耀。

其中,在上书房走出的文官以邓抡英为代表。村里还保留着牌匾记录:同治六年(1867年)邓抡英为广东省学政加一级举人,立匾“文魁”。据介绍,此匾是为邓抡英中举而立,“文魁”是指当地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的人。

根据记载,邓抡英“同治六年举人,保举州同衔”。“州同衔”即“直隶州同知衔”即州副职,从六品。由于邓抡英文才学识出众,曾与欧棠华一起总校同治十二年《韶州府志》、与欧樾华等分纂光绪元年版《曲江县志》。

在下书房走出的代表人物是邓炳彪。“他是一个传奇人物,也有神童的称号,是广州府花县训道,从八品或正九品。”邓占钢说道。

据记载,村里至今保存的“广州府、花县儒学”、“奉旨特简”的官仪堂牌属邓炳彪的。传说他四岁开蒙,六岁能写诗文,十岁考取生员(秀才)。十一岁时,他骑马去韶州府学上学,到了韶州府城在上后街邓家馆住下后,有族人故意为难他,问他:“经过小坑扁山石桥的时候你看过桥边的一块石碑,你还记得石碑上所有捐钱人的名字吗?经过韶州府城南门街,你还记得街左右两边前十间店铺名吗?”

邓炳彪稍加思索,就提笔将捐人名字和店铺名都写了出来。当时许多人不信,连夜派人去扁山石桥对照,结果一字不落。还有一个传说是,邓炳彪十二岁时在韶州府上后街邓家馆住,一次到书铺买书,店主拿尽新进的书籍,邓炳彪都说已经看过了,店主不信,随手拿起一本书翻到一页,起个头,结果邓炳彪跟着就全页背了出来,“神童之名”于是在韶州府城不胫而走。

如今,一个个传奇人物的事迹,一块块保存至今的牌匾,都成为曹角湾珍贵的历史记忆,也在传统文化亟待保留的今天,成为这个客家古村落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来源:韶关日报)



    关注 文化韶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