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 春季人文禅学研讨. 无始无终的世界

 

无始无终,无实有可得。...

时间和空间只是概念

时间没有起点,在佛经里叫做无始;没有结点,所以叫做无终。方位上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中心点,时间上很难找到一个现在点。中观认为,“时间”和“现在”的概念,是边见的一种表现。佛的境界超越了这种实有时空观。

佛果中示现空间的大小无碍,主要有两方面:大、小相容,一、多互摄。对于时间边见的超越,称为“欲时自在”,可以三世无碍。

断灭就是常有,断见就是常见

《三摩地王经》云:“谓有或无即二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善灭诸二边,智者亦不住中间。”

断见又叫“断灭见”,执着世间和生命个体终究会归于断灭。常见则相反,认为世界和生命恒常不变。

两种边见只能同时被舍离,而且要看有没有发现断常见的根——无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出离这两种边见灭。

只有彻见缘起性空,才能真正离开断见、常见,也离开“中间”这一个边见的结果。

承认有起点,众生无法解脱

只要承认了第一因,就承认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实有。只要承认了第一因,就必须连带承认业力的实有,生死的实有。

空性才是我们真正的解脱之因,才是真正的正见。在藏语中,空性不是灭法,而是“真实的没有”。假如众生由实有生死而起,那么我们无论如何修行,最终的结果肯定还是回到实有的生死状态里去。

无始无终的世界观破众生实执

清净名言,就是证悟佛果后佛陀自现量的心和自现量所对的境,即佛果位里的境界。这一重境界也需要用名言来表达给众生。这种表达的方式,所表达的道理,就称为清净名言。必须建立清净名言,才能使世俗名言在得到解脱时不至于成为断灭。

要得到清净名言的现分,必定要空掉实有执着,空掉对于贪嗔痴的增益,空掉对于生死的种种纠缠和分别系缚,这样才能获得往生,得到自在。

世界没有始终,只有辗转相寄

劫波”只是时间的量词,指多少亿年、几十万年的一段时间的长度。“劫”只指长度,不指灾害。

我们应该具有的世界缘起观:“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辗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

菩萨、阿罗汉、凡夫有各自的世界缘起观,他们都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循环往复,但凡夫的成、住、坏、空比菩萨、罗汉重,菩萨比罗汉、凡夫轻,或说没有成坏过程。凡夫的前一个与后一个成、住、坏、空之间有间隔。罗汉是四种元素在拼凑,转来转去。菩萨是执着缘起性空。

菩萨、罗汉、凡夫的不共性所造成各异的世界起源观,皆由各自所知障习性深浅不同而成立,菩萨、罗汉、凡夫三类有情,在这里有共同的特性,于无自体的清净佛性毫无染污;且三类有情的佛性毫无差异,彼此相同,以空性为自体故,没有能自知的实体。

世界无起源:理解二谛的起点

如何看待西方的世界观?从暂时世俗的意义上看,顺从没有问题,符合中观见。究竟真理,不可顺从。

西方的观点提供了方法论。佛弟子应该在方法论上打下很坚实的基础来认识社会,认识环境,但这一定是暂时的。

“世界没有起源”是理解胜义谛的起点。

当暂时性确立后,究竟意义也就同时确立了。只要进入修行,进入正观,就一定要追求究竟的部分。

以空相为核心、没有断常的判断,憨山大师称之为“决定之趣”。“决定之趣”相当于藏传佛教里的“定解”,指认识方面的决定性趣向。把见解弄明白后,一生的修行只朝着这一个方向去,就不会再冲着别的方向去杂修,就不会再有其他的见解来干扰自己的认识。由此,修行只剩下一条线,直朝着究竟的成果而去,便不会中断。

“决定之趣”是决定性的选择,决定性的方向。而这种决定性的方向就是“世界没有起源,没有终点,只有辗转相寄”。
世界没有断灭,故没有末日

世界末日的思想如果蔓延开来,就是顺世论“及时行乐”思想往后的延伸。有人心就有世界,有痛苦就要解决痛苦,解决痛苦就是求幸福、求安乐。

求幸福和求安乐的办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然而然地就推动到这条健康的线路上来了。

祖师云“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心与世界是相互对待而起灭的。虽然灾劫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依然会有,但绝不是突如其来的。造作者是人,人也可以理解它,这些被破坏的成分也在人能够调控的范畴之内。

人们会认为:末日谣言与佛教有关,甚至就是佛教本身的言论。如果佛教界不在表明本宗观点的同时,对末日谣言进行辟除,不单佛教正见不能得以伸张,恐怕还会“被背起”影响社会安定的“黑锅”。

佛教信仰并不全是为了躲避灾难,甚至要以利他精神替他人承担灾难。佛弟子的态度是无畏的:随缘消旧业,而不再造新殃,宁愿“脚踏尘世路,肩担古今愁”,甚至在众难当前的时候,以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来代替他人承受苦难。

佛教的三法印

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因为一切皆空,所以对三法印最究竟的理解是——三者一体而不分。如幻的因果联络所推动的任何事物都在向后流转,这就是无常。推动着功用的本体是无实体的,是不真实存在的,这就是无我。不管世间的一切现象如何推动和流转,这些流转都是无自性的,都是如幻相般的影事在流转,本质上一切皆空,这就是涅槃寂静。

三法印合则为内,“内”是指不分开的“习气”部分。

诸行是无自体因果链;诸法本空而假名暂有;涅槃是自性本然寂静,光明会遇。

诸行无常是内在习气的延续,而无我就是无常,表面上看是无常,事实没上没变化,只是规律在运转。就像是一个虚数;就像梦里面在运转。

我们要确定这个规律,所说的诸行无常的“相续性”指的就是这种规律。有功能而无实体,这个规律极其重要,如果能恰当地理解它,证悟就离我们不远了。

三法印分则为外,“外”是指分开的“烦恼”部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诸法无我,难以驾驭;涅槃寂静,受寂灭乐。承认是实有,那么难以驾驭的问题也出来了,生生死死的问题也出来了。

涅槃寂静,涅槃是寂静,但是离我们很遥远,对我们而言基本上就是一个梦。

当体即空就是无尽

直观无尽就是空性展现之时。《大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无边。

“无尽”的实际掌握者就是证悟空性的人。

知识和证悟到什么阶段能够交融?知识到达无尽的时候,就是空性展现的时候。生生死死没有尽头,没有边缘,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这就是空性。

“无尽”事实上就是“空性”。空性的证悟与无尽是相应的。“无尽”脱离了对具体某人、某事的执着和烦恼。反过来,你把世间万象看得越真实、越具体,你就离无限越来越遥远。

对于世界“无限”的理解,不需要太费劲,能体验到一个事物的空性,对于空性的体验将遍一切处,度化无尽众生,是在空性当中去进行度化,这是证菩提的一个表现。

破除凡夫实执,直契圣贤境界

我们已经完整确认了世界的无始无终和业力的无始无终。并且,我们所现见的现象界正是以完整的大空相为基础,一切都只是无实体而有作用的因果联络在进行推动。这就是一切缘起。

关键是契入!实证契入,直接面对无始无终的缘起,直接面对一个大空相的世界,这是最关键的,也是佛教世界观与我们的生命所应产生的真正关联。

我们可以做的,是抉择佛的正见是什么,暂时以知识的方式来接受佛的准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向佛的世界观探讨、学习和进取。

先得到了学佛的正见,然后按佛的言行进行实践,有了跟佛一样的见解和类似于佛的行动后,就能产生跟佛一样的经验——那就是果位,也即是逐渐地转凡成圣。
往期回顾

温故 | 从顺世论到中观的因果观

温故 | 凡夫、菩萨、罗汉的三重境界


中國人民大學禪學社

微信号:rendachanxueshe

邮箱:rendachanxueshe@163.com




    关注 人大禅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