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中的美育|我们喜爱的10本华德福绘本

 

好书虽多,真正与我们有缘的有多少?泛泛的东西不会是美的。在选择过剩、人人都恐惧被落下的育儿焦虑中,我更想要潜下心来,用一种温吞而长情的共读方式,为孩子留住一些真正值得被童年记住的东西。那些我们寄托了巨大情感、因而成为我们一部分的事物。...





Miss不要

分享育儿这件浪漫的小事

Hi,我是陌上,传媒硕士,互联网从业者,做过两年半全职妈妈,始终相信生活比教育更重要。这里没有鸡汤和团购,只有我和厅长的细碎日常。这是我的第26篇原创育儿纪实文章,以文会友,谢谢你读。
早前,我着实迷恋过一阵子华德福。它于我,似乎有种道不明的魅力:即使理智上能够逐一列举它似乎失之武断之处,感性和直觉上却不得不承认, 很多时候,它几乎代表着童年本身。

尽管后来,由于种种现实考量,未能将其作为首选,但华德福对我的育儿理念及生活方式影响至深。而其中最令我认同的,便是它对于美的独特理解和近乎虔诚的尊重。

给厅长挑选绘本时,也常不自觉地追随华德福的指引。某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华德福不鼓励学龄前孩子阅读绘本。我翻阅许多华德福的书籍和资料,包括斯坦纳的原著,从未发现类似主张。两年前参加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开放日,向接待者提出这一疑问,获得的答复是:华德福不建议向幼儿传授书本知识,但并不排斥他们接触不以教学为目的、符合华德福眼光的优秀童书读物。

可见,“不读绘本”实是对于这一观点的极大误读。
◆  ◆  ◆
华德福对于“优秀绘本”的界定,有着几近挑剔的标准;在我理解,大致包括如下几项:

1、主题上,偏爱探讨人与自身,以及与自然、与万物的关系,涵盖动植物、时节、湖海雨露、日月星辰;讨论方式带有哲学和宗教意味,赞颂爱与和谐,生命与人性之美。这与华德福教育本质上的“宗教性”不无关连。

▲华德福绘本,热爱探讨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
这种“宗教性”,并非指华德福学校基于某种教派而建立,而是,它认为儿童“尚未与精神世界断开连接”,希望通过“平衡的教育”,保护和延续他们与生俱来的宗教意识,使之与自然及自身最深刻的本质保持精神上的联系,从而发现存在的意义(相关观点散见于《稻草人的头,铁皮人的心,狮子的勇气》一书)。

简而言之,即万物皆有灵。华德福的教育理想之一,是唤起孩子对万物的热爱和敬畏,在其心中播下平等、良善与大爱的种子。

▲《月下看猫头鹰》内页。
因此,华德福绘本在构图上,除非特别需要,往往会弱化对主要角色的刻画,而将大幅空间和更多细节给予背景中的自然元素。这种去焦化的表达方式,谦卑而克制的创作姿态,正为突出世界的广博与个体的渺小。

2、风格上,拥有温暖治愈的力量。色调柔和素雅,不使用过于分明、锐利的线条;整个画面,像是轻描细绘的淡水彩,氤氲着朦胧的梦幻气息,感官上清净愉悦,翻阅间尽是美的享受。


▲《妈妈,我来了》封面和内页。


▲《月亮,你好吗》内页。

华德福认为,孩子对事物的天然感受,正如诗人威廉 · 沃兹华斯在《不朽颂》一诗中所写:

曾几何时/草地、丛林、小溪/大地和世间种种/确曾笼罩在天国之光/那梦一般的瑰丽中。

而教育,需要小心翼翼呵护孩子“做梦”的能力,避免过早将其从“梦境”中唤醒。以此为动机创作或选出的华德福绘本,常常带有幻境与想象的浪漫属性,美育上的价值极高。我看重的,也正是它一味追求纯粹的美,而非某种功用性的努力。

孩子能够全身心地徜徉于感性王国的年岁,实则非常短暂。若能获得成全,这段与美为伍,同天性自由相遇的孩童时期,将为他们奠定温暖而快乐的人格基础,并终其一生,扮演其精神上的伊甸园。

3、细节上,力求真实而自然地呈现客观事物,极少出现夸张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卡通和漫画造型。华德福认为,那些扭曲、变形的形象,不具备艺术和审美价值,无益于孩子的心灵体验。


▲《黄昏爷爷》(左)和《小精灵温克和动物们》(右)中,黄昏爷爷与精灵分别以老人和孩童的形象出现。
但同时,华德福绘本中,又常出现精灵、魔怪、神邸等虚构的存在。这与它的“真实”主张并不矛盾:这些神怪精魔的形象,近似生活中的人类,是以感官上自然的、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建构童话。

可以说,重视感官和心灵体验,是华德福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

4、文字上,简练优美,易于朗读和口述。华德福重视故事的滋养作用,但相较“阅读”,它更提倡“听读”。经由对语调及字词的精心选择,将故事读给孩子听,调动其想象力。

因此,比起让孩子独自翻阅,华德福绘本更适合亲子共读。那些引人入胜的情节,琅琅上口的文字,甚至能够阖上书页,凭记忆去吟诵、讲述。

用爱演绎美好的故事。这种珍贵体验,像秘密的溪,在读者和听者,在父母与孩子,在两个亲密而独立的个体之间,自在无碍地流淌。

华德福试图以极富艺术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深刻联系。即使不打算深入,通过阅读绘本这一简便易行的途径,去体验其理念框架中优秀的、美好的部分,如同由肥沃土壤中汲取养分,实乃为母路上,幸事一件。
◆  ◆  ◆
这里列举的华德福绘本,有些来自国内首推的华德福绘本系列,有些则是在共读过程中发掘的,我以为符合华德福风格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在少数,我只挑选了其中容易被低龄孩子接受、我和厅长最喜爱的10本来分享。
01

Gerda Muller的四季绘本

万物有时,便是意义


▲Gerda Muller

2005 Christofoor Publishers


Gerda Muller这套无字绘本,堪称大美无言。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时令更迭,物候变化。时间和生命的奥秘,悉数寄寓在寥寥几幅雅致图画中。那些丰富的层次和细腻的隐喻,叫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春来播种,踏青,和小动物嬉戏;盛夏戏水,捕萤,傍晚于树下野餐;秋日采撷,制作果酱,在落叶中玩耍;冬天扫雪,溜冰,慵懒地猫冬。


万物有时,人也是万物之一。这种顺应和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厅长他们这代人,或许只会觉得陌生了。能够在书中读到,也是一种幸运。人在幼年时若未能与环境建立起深厚联结——毋宁说被硬生生切断,将来成为无知无觉的破坏者,也便不足为奇。

▲《Spring》里,厅长完全被各种动物宝宝们吸引。
因为无字,是全然开放的。不同人,不同时候读,总能讲出新鲜故事。不少有趣迷人的细节,是厅长说与我听的。形形色色的人吸引不了她,她的注意力在植物,动物以及那些没有生命的事物上。譬如万物生发的春,她反复指那些动物宝宝们给我看——作者真的画了许多——大概是同类相吸吧。





Gerda Muller是上世纪初的一位荷兰童书作家。她的作品,着力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风格皆是迷人的“大地系”。像是《A Year Around the Great Oak》和《Where Do They Go When It Rains》,我都爱极了,非常值得推荐。

孩子,很久之后你会知道,草木枯荣,日升月落,斗转星移,每一个生命都竭尽全力地生长、活着,然后无声无息地死去。这便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02

《还有我的地方吗》

在那想象的王国里,发生了什么


▲【荷】卢克·库普曼斯/图·文

陶欢/泽

天津教育出版社


厅长近两岁时,正热爱角色扮演。两岁孩子的游戏方式,简单又充满想象力。当时她乐此不疲的,便是歪在怀里,拉开我的领口,将动物玩偶一只只塞进去,说是让它们进去“洗澡”。塞到后来,我会装作很抓狂地大喊大叫:“太挤啦!没有地方啦!”  一边咯吱她,两人笑作一团。


读到这本书时,我简直乐疯了:这个故事,不正是为厅长准备的?有天,一个樵夫将一只手套落在雪地里,它变成了一只小老鼠可爱又温暖的房子;然后,青蛙、兔子、狐狸、野猪甚至熊,一个接一个都想住进去。

“还有我的地方吗?”他们问道。

最后,手套真的被撑到像房子那么大,所有动物都相亲相爱挤在里头。樵夫的小狗见到这副情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人向别人抱怨起孩子的“杰作”时,最常用的便是这句话呀——它尽可能大声地叫起来,“住客”们一溜烟逃跑了。

▲一溜烟逃跑了!
樵夫对这一切浑然不察。小狗想告诉他发生了什么,可是,樵夫会懂得老鼠他们的世界吗?就像,大人会懂得小孩子的世界吗?在那里,神奇又有趣的事情可是一抓一大把的。

厅长一遍遍沉迷在这个故事里。她会从中学会分享吗?也许吧,但我想她应该更喜欢手套越变越大的疯狂主意。再有便是回想起当妈妈像小狗那样对她大吼大叫时,那种得偿所愿、落荒而逃的快乐。



画面的细节变化

华德福绘本有着精美细腻的插画。这本的背景是冬季光秃秃的森林。每只动物出场后,雪都会下得更大些,画面的色调和细节也有些微不同。追踪这些变化,也是阅读中的乐趣之一。

华德福绘本系列中,数这本最得低龄孩子欢心;体现在文字上,是不断重复的简单字节,厅长早倒背如流,动辄晃头晃脑地吟诵了。
03

《逃跑的煎饼》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只逃跑的煎饼


▲【荷】卢克·库普曼斯/图·文

孙青昊/泽

天津教育出版社


同属华德福绘本系列,同一个作者,这次动物们没有往樵夫的手套里钻,而是争先恐后去追一个油亮的、喷香的煎饼。这个煎饼刚被烤出来,便“站了起来,跳出烤盘,滚出了门,滚进了森林……”

母鸡、猎狗、猪、山羊和马,都想抓住逃跑的煎饼。他们心急火燎地大叫:“不要跑,我要把你吃掉!“ 煎饼回道:“你想得美!”,又继续往森林深处滚去。
厅长两岁时,这只跑得飞快又神气活现的煎饼成了她的新偶像。她指着自己的鼻子,得意洋洋四处宣布:“煎饼!可可是煎饼!” 好似很希望听见别人这样回答:“真厉害呀那个小孩,她可是煎饼呢!”

而我呢,则要一人分饰几角,一会儿扮“鸡”,一会儿扮“猪”,负责从后头追煎饼小姐:“不要跑,我要把你吃掉!” 她笑得既立不住,口齿也不清:“你想——得美!”



华德福故事的韵律感

华德福绘本常有重复循环的情节和文字;而背景中丰富的细节,如老奶奶的奶牛和母鸡,森林里探头探脑张望一切的鸟儿、松鼠和猫头鹰,无不吸引着她的注意。

渴望独立自主的两岁小孩,很需要偶像,尤其是那种有本事叫愚蠢大人奈何他不得的顶级淘气包。在那个假想的世界里,她便是逃跑的煎饼,把现实中感受到的一切束缚、遇见的那些可称为“挫折”的东西远远甩到身后,只是一味向前奔跑。

故事最后,这只胜利大逃亡的煎饼遇见三个声称自己“一整天都没有吃东西”的孩子,于是跳到他们手里,心甘情愿被吃掉了。这个出乎意料的“圆满”结局让厅长有些错愕,有些失落。作为头号粉丝,她大概不希望见到偶像就这样被人吃掉吧。很遗憾咯,煎饼小姐。
04

《苹果蛋糕》

在秋天向孩子讲述给予与收获


▲【荷】玛丽安·范泽埃尔(图)

尼恩科·范希何顿(文)

成娟(译)

天津教育出版社


有位老奶奶,她想做苹果蛋糕,可是却没有苹果,只有满树李子。她打算去集市,用李子换苹果。一路上,她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年轻女子,争吵的男人和女人,英俊富有却忧郁的年轻人,悲惨的妇人和她的孩子,以及孤独的老人。

她先是用李子换了羽毛,羽毛换了鲜花,鲜花换了金项链,项链换了一只小狗和一个祝福,最后,终于用小狗换来满满一篮子可爱的红苹果。回到家,正好还可以赶上烤一个苹果蛋糕做晚餐。


▲厅长总是抢着告诉我,老奶奶这次又换到了什么。

华德福绘本系列,每一本都在吟咏某种高尚而美好的品格:《还有我的地方吗》,有分享的快乐;《逃跑的煎饼》,提到合作与奉献;而《苹果蛋糕》是关于给予和获得。每一次交换,并非是“等价”,但正如老奶奶所说:“所有的给予和获得,谁知道呢?”

两岁半的厅长,还没有长出明确的功利心,却也有顽固的物权意识萌芽。围绕此类话题展开的讨论,总是在呼吁尊重和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这固然没错,但我想,孩子看待物和人,也有质朴的美德。施与得的平衡,一种真诚而愉悦的关系,一旦建立,会在意识深处自然流动。经由类似故事的引导,他们或许能够学习到这种灵活性。

▲苹果蛋糕的香味,仿佛由书页中溢出。
暖融融的金黄色调,画面中大片的金色田野,鲜花盛开的花园,硕果累累的树木,以及人物脸上洋溢的微笑,暗示正是收获的季节。末页,老奶奶坐下来吃起蛋糕。棕色苹果蛋糕的香味,仿佛由书页中满溢而出,令人心驰神往。

愿我的孩子也能拥有这样甜美芬芳的生活:慷慨地给予,所求不多亦能如愿以偿;精神富有,得以享受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温情。在充满利益、计较和冷漠的现代商业社会,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的提醒:那些传统的、朴素而美好的社会理想,是否正离我们越来越远?

▲和孩子一起,做一个老奶奶的苹果蛋糕吧。
书末还有“彩蛋”:老奶奶的苹果蛋糕配料。秋日午后,读完书,一起动手烤一个蛋糕,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吗。
05

《亲爱的小鱼》

写给孩子的爱的奥义书




▲【法】安德烈·德昂

余治莹/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猫咪本来是要吃鱼的,厅长大概不知道这个——安德烈·德昂的作品,最爱要世界和平。小鱼吃了面包便会长大,这她该能理解。毕竟老人总是对她说,好好吃饭哦,吃了就能长大啦。

离别和等待?她还不太明白。但是爱,还有自由,我想她老早以前就懂得。就在她跌跌撞撞地学步,不时回头望妈妈,看见她守在那里,笑眯眯地说“去吧,宝贝”时,那种心心相印又无比开阔的感觉,便是了。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以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流萤集》

哦,差点忘了亲吻。互道晚安时,我会像猫咪那样,闭眼俯首,爱意盈盈地亲吻我的孩子;而她也会像小鱼那样,睁着天真的圆眼,快乐而认真地回应我。
《亲爱的小鱼》,是我在厅长两岁之前,会搂着她反复吟咏的,爱的奥义书。它像是有了女儿后的我,常常会做的一个梦。梦里面也有甜蜜,有期待,有不舍,有回甘。我和她,一起沉沉掉入这个粉蓝色的,静谧而温柔的梦境中;而周围的一切,反倒像画中那时近时远的小岛,漂浮在静止的时间里,亦真亦幻。

“我知道你也爱我,我给你自由,你却回来了。”
都说父母之修行,是前半场全心投入,后半场得体退出。都说,“不必追”。可我知道,在海的那一边,也会有一座属于我们的,有棕榈树的小岛。爱会不惧时间,指引我们抵达。
06

《红豆与菲比》

两只萌宠的欢乐日常


▲【美】彼得·麦卡蒂

宗玉印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红豆与菲比》,是在一岁多的小宝宝时期,特别令厅长雀跃的一本书。淡淡的油画风格,情节也清简,两只宠物的欢乐日常。低龄孩子,对小猫小狗什么的根本全无抵抗力,更别提作者把它们画得胖乎乎、圆鼓鼓,不见一点棱角,十足的幼儿情态,像极了彼时的她自己。
看到菲比在厕所玩卷筒纸,厅长得遇知己似的开怀。每当我念到“菲比也玩得很高兴”,然后故作神秘,怪腔怪调地自问自答:“为什么呢?因为呀……她在厕所玩纸呢!” 她就像干坏事被逮个正着似的,笑得前仰后合,摇晃着小屁股跑去卫生间,将长长的卷纸一路拖来给我瞧,活像个得胜将军。
这本书是我偶然在书店淘得的,算不得出众,但有时最简单、本质的东西,反倒最能抓住小小孩的心。如今厅长已不太能记起这两只曾带给她许多欢乐的萌宠了,但她应该会记得我们共读这本书的感觉。而她那个时期特有的,介于婴儿和幼儿之间的萌态,还有极治愈的童稚笑声,让我想起来便不自觉嘴角上扬。

一本童书,即使再普通,如果曾被很珍惜地对待,承载了回忆的重量,便很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证。
07

《黄昏爷爷》

黄昏的一抹余晖,足以令人惊叹


▲【美】芭芭拉·柏格/著

潘定凯/译

琉璃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厅长两岁后,越来越讨厌晚上睡觉这件事。我们常为“要不要上床”僵持不下,甚至因此爆发“睡前大战”:“不要睡觉!不要天黑!” 她噙着泪,满脸哀怨。

小孩子是怎样看待昼夜更替的?抗拒入睡,会是对未知的抵触吗?如果可能让她明白,夜晚其实是一个温柔而友善的,而非只有扫兴的时刻,情形会不会好一些?

在《黄昏爷爷》之前,还没有哪本书用两岁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过厅长,夜晚是怎么一回事;而我也只会扔出像“只有睡觉才会长大”这样老掉牙又毫无说服力的说辞。读到这个故事,我如获至宝:原来还可以这样描述啊!


当白天结束、夜色渐近时,住在森林里的黄昏爷爷便会阖上书,拿着他要送给黑夜的礼物,走过森林。树木和动物们全都安静地注视着他。他来到海边,把礼物送给了海上那一片寂静——月亮升起来了。黄昏爷爷履行了他每日的独特使命,又回到家中,安然睡去。

这个宁静而隽永,拥有迷人的神话气质的故事,配上美仑美奂、极富感召力的插画,仿佛轻抚上心灵的一双无形的手,又似高远夜空中久久回荡的,悠远绵长的钟声。睡前共读时,我会告诉厅长,黄昏爷爷来过了,动物、孩子和其他人都该睡觉了。
她爱极了这说法。每每见着晴夜的圆月,她总能愉快地记起,那是黄昏爷爷的奇异礼物。



芭芭拉·柏格的华德福三部曲

柏格的三部作品有着相似的梦幻意境,故事简单又深刻,语言磅礴而优美。台版书,略贵。繁体字,中英对照。遗憾是不是硬壳书。

我盼望她在心灵层面,永远保有一份好奇、感性与诗意,有能力潜入某种只可意会,无法诉诸语言和理性的深层体验;愿意始终去理解、欣赏自然万物的和谐与深奥,无论是家门口黄昏的奇景,还是头顶上无垠的宇宙。

也许将来当她发现,她所获得的全部智性知识,并不足以告诉她世界的真相时,会想起童年的“黄昏爷爷”,妈妈带着神圣的爱意讲述的那些美丽故事。她会知道,世界充满“神迹”,远大于我们有限的认知。每一处看似平凡的存在,都是珍贵的礼物。
08

《当太阳像玫瑰一样升起》

让玫瑰色成为孩子生命的底色
▲【美】芭芭拉·柏格/著

潘定凯/译

琉璃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一个平凡的早晨,小女孩位于森林中的游戏房,迎来一位神秘迷人的新朋友。她的宠物是一头温柔而友善的狮子。两人度过美好愉快的一天后,小女孩依依不舍目送朋友离开。

“你会不会再来看我?”她问。“会的”,这位朋友答道:“我保证,一定会再来看你。” 就像太阳还会升起,友谊也会再次降临。伯格的作品中,总是有某种“永恒”的特质,能够给孩子带来安慰和希望。


厅长读这本书时,快两岁半了,已开始憧憬友情。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充当她的假想玩伴。我猜这个天真而纯洁的故事,便是这样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她的内心。她和女孩一起,沉浸在梦幻般的非凡体验中。

书中那些熟悉的日常,点心,娃娃,书本,绘画,都好像镀上一层朦胧的、淡淡的金色,磁石般吸引着她。
在雾霾沉沉的冬日读这本玫瑰色的书,格外感怀。孩子生命的底色,便该如伯格画中的色彩,灿烂,光明,熠熠生辉。作为成人,最该兑现的,便是对孩子的诺言——给予他们美好可亲的世界,让太阳能够像玫瑰一样升起。

(伯格的三部曲,我们暂时只读了这两本。另一本《驴子的梦》,同样带着庄严的美感,推荐给大孩子。)
09

《在森林里》

 在幻境与真实之间


▲【美】玛丽·荷·艾斯 文/图

赵静 译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这本经典绘本,是黑色炭笔画风格,严格来讲并不符合华德福对色彩的期待;但它探讨的话题,完完全全是华德福式的天真与深刻。

于孩子而言,黑色的秘密森林,代表幻想与游戏的王国,他们径直走入其中,与主人公一起经历奇遇,与动物朋友忘我玩耍,在幻境与真实之间自如穿梭;而对大人来说,森林则像是远远逝去的一个旧梦,随孩子进入梦中,似曾相识的儿时记忆悄然袭来。


共读时,黑白画面如同怀旧的老电影,幕幕流转;朴素隽永的文字像是低缓的催眠曲,总让我恍然若失,久久陷入某种莫可名状的,静默的感动与震撼中。

而厅长的情绪,一开始便完全与森林中的狂欢融为一体。她尖叫、雀跃着迎出她的玩伴:梳头的大狮子,洗澡的象宝宝,数花生和吃果酱的棕熊,学跳高的袋鼠宝宝,怪怪的老鹳,荡秋千的猴子,安静的兔子;钻进书页与它们谈话,嬉闹,遨游,就像她天生便会游戏,信手掂来,从不知疲倦。

在我享受着静谧的同时,她的想象王国里却好不热闹。不可思议的是,这宁静与欢乐,能够如此和谐地共存。

▲一个“真正的大人”,必定保留着完整、地道的儿童性。
松居直谈到《在森林里》时,说这是一本“大人应该读懂的图画书”(《松居直喜爱的50本图画书》)。故事最后,爸爸问小男孩在和谁说话;男孩告诉他关于他的动物朋友们后,这位父亲回答,“也许它们会一直等着你,下次再来一起玩。” 松居直称他是一个“真正的大人”。
愿我们和孩子走出那片森林时,都能如是告别:再见啦!美丽的童年大森林,会一直记得你的美。
10

《和我一起玩》

      与他人及万物相处的智慧


▲【美】玛丽·荷·艾斯 文/图

余治莹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在森林里》是作者在丈夫身患绝症期间,为寻求慰藉而创作,作品的肃穆风格和其中的种种隐喻,透露着淡淡哀伤。而十年后的《和我一起玩》,则一扫苍凉寂寥之感,被暖黄色调代表的的愉悦和温馨代替。

太阳出来了,草上的露珠闪闪发亮。小女孩走到草地上玩,遇见许多怡然自得的小动物。她满心欢喜邀请它们和她一起玩,却把它们都吓跑了。小女孩带着几分落寞,独自静静坐在石头上。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动物们一个个回到她身边;一只小鹿还从树丛里探出头来,慢慢靠近她,伸出舌头舔她的脸颊。


▲作者对小女孩的心情变化,有细腻而直接的孩童式的表达。

我完完全全感到,小女孩便是厅长啊。“和我一起玩吧”,是两岁半的她常常挂在嘴上的话。可是,最初的社交努力并不那么顺利,被拒绝是家常便饭。我看见她满怀期待向别人伸出橄榄枝,却受到冷遇后难掩的失落,也有被人接纳、获得友谊的快乐。而我都要忍住不去拂扰,任所有感受自由涨落。

有一天她会明白,生活中的得失都属平常;种种滋味,我不能代她去经历;而美妙的事,也会在不经意中悄然而至。重要的是,心存盼望。

▲玛丽·荷·艾斯的作品中,传达出从容而智慧的自然观。
如果说除了被理解的亲切,书中还蕴含着什么重要的智慧,那便是,不惊扰,不打断,全然的和谐与尊重。这恐怕是我们与自身、与他人及万物最好保持的一种,温暖而松散的关系吧(就像我们现在,我和你之间的这样)。

                                           ◆  ◆  ◆

符合华德福要求的优秀绘本还有许多。像是台湾林祐竹的《妈妈我来了》和《光的小孩》,专为华德福教育而创作;天津教育出版社的华德福绘本系列,每本都堪称经典,除了文中分享的三本,还有《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适合大一些的孩子的《小精灵温克和动物们》、《蜗牛、青蛙、蜜蜂找雪》等。

我非常喜爱的李欧·李奥尼的作品,还有我们从前读过的《月下看猫头鹰》、《树真好》,以及等待她发掘的《黎明》、《小房子》、《花婆婆》等脍炙人口的经典绘本,从主题到画风,也契合华德福的审美,值得推荐。

不大囤书。手上的书,一定是厅长也心爱,仔仔细细反复读过,很久之后才会动笔记下一些微不足道的心得。也正是这样温吞而长情的阅读方式,使我们对每一本书,都保留着独特的记忆和情感。

常常觉得,在我们养孩子的这个时代,选择实在太多了。关注的一些育儿账号,几乎隔一两天便会推介大量绘本,很多甚至来不及点开细看,便会淹没在蜂拥而至的信息中。好书虽多,真正与我们有缘的又有多少?泛泛的东西,一定不会是美的。

像小时候那样,心心念念地等待一本书、一期杂志出版的快乐与希望,变得好稀薄。在人人都恐惧被落下的育儿焦虑中,我更想要潜下心来,为孩子留住一些真正值得被童年记住的东西。那些我们寄托了巨大情感、因而成为我们一部分的事物,美的事物。

这种个人化的坚持,便是最朴素的美育。



最走心的原创育儿札记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微信订阅号 himissno

新浪微博 @Miss不要

关于转载

本公众号中全部内容皆为个人原创,请勿随意引用。意欲转载请先在后台联系我,谢谢你的尊重。


    关注 Miss不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