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杂文|对杜牧清明诗不得不说的质疑

 

文|巍楼新...

文|巍楼新
摄影|尚可摄影


又近清明了,很自然就会想起杜牧那首名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无论教科书还是权威图书,均认为这首诗是客居异乡的杜牧在当地人扫墓祭祖时述写愁怀感遇的诗作。对此,我不敢完全苟同。



首先,古代的清明前后有两个节,一个叫上巳节(年轻人郊游踏青的“联谊节”)。一个叫寒食节(上己节前一天,为了纪念春秋忠士介子推而形成的扫墓祭祀的节日)。后来,上巳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统称清明节。而两节合并后,两大传统习俗也慢慢被单一化,扫墓祭祖的习俗成为主流,而踏青交友的习俗则渐步被边缘化。由此可见,杜牧这首清明诗,很可能是一次踏青交友之旅,而不是慎终追远的遥祭之行。

其次、既然杜牧当时客居他乡,肯定无坟可上,理应在家里供奉祖先灵位,并在家里办祭祀活动,不可能跑到郊外去邂逅”欲断魂”的路上行人。

第三,为故去之人悲伤到断魂这说得过去,至于祭祖这种慎终追远的活动,“路上行人欲断魂”实在是言过其实;何况断魂之后还去寻酒解闷,怎么解释都无法顺理成章。

第四,杜牧是唐代著名的风流才子,长期流连于烟花之地;后世名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杜郎俊赏,算如今重到须惊”,是杜牧风流成性的缩影。既然清明郊游可以结交仕女名嫒,杜牧这位风流才子清明节去踏青的机会就很大了。

此外,我国各地祭祖的习俗均有不同,大部分地方在清明节祭祖,部分地方在重阳节祭祖,个别地方则在冬至前夕(笔者家乡即沿袭这一风俗)。即清明末必是所有地方的祭祖时节。

综上,笔者大胆推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创作背景并非扫墓祭祖,而是踏青郊游。杜牧清明踏青,本想有所艳遇,无奈微雨纷飞,邂逅佳人的梦想成空,使得孤身郊游的杜牧悲痛断魂。这场景才会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顺理成章。



当然,笔者不敢贸然否定主流定论,我的一孔之见是否有理,留待专家学者们去研究吧。

 需特别补充说明的是,对于杜牧清明诗的写作背景早就有争议了。网上曾有非主流观点认为: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见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因此,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而是反映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状,在这种人迹稀少的战乱环境,杜牧希望在细雨蒙蒙的清明节去买一杯酒排解孤寂,而食不果腹的行人匆匆,愁绪断魂,直到遇上一个天真无邪的牧童向他指出卖酒的村落,才喜出望外地找到好酒。

特此摘录,资供参考。


    关注 Betty春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