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的旋律是套路么?Canon·吉他篇#往期茶会回顾与分享#

 

在上期的古典篇中,我们一起分享了一些卡农的“原始”版本和比较严肃的古典乐版本,在非古典音乐家和民间高手中卡农...



在上期的古典篇中,我们一起分享了一些卡农的“原始”版本和比较严肃的古典乐版本,在非古典音乐家和民间高手中卡农也有着诸多的改编版本和引申出来的一大把流行音乐,如由卡农改编的全智贤的《Canon flying in the sky》改编的《挥着翅膀的女孩》,和谭维维的《如果有来生》的间奏(小编的流行音乐脑内曲库数量较贫乏,只知道这两个,欢迎大家补充)

当然从作曲的和编配的角度来讲,坊间有这么一个说法,大部分的流行音乐都可以用一个套路来概括,这个神奇的套路就是,1-6-4-5,实际上更严谨一点的写法是用罗马数字Ⅰ、Ⅵ、Ⅳ、Ⅴ来表示。

不明白什么意思?简单的学习过一些和声知识就可以知道,这是音级的意思,如果在一把吉他上,C大调的1645级即是C-Am-F-G,D大调的1645级就是D-Bm-G-A。而我们的D大调卡农就是建立在简单的1546的和声走向上,规律地循环和发展出来的。就像从一颗小小的种子成长为有很多叶子的植物一样。

所以这的确可以称之为一个流行音乐的套路,比如卡农的和声和旋律和很多的流行音乐配合在一起都毫不违和。但在小编看来,这样的说法毫无意义,因为和弦进行时1546的曲子或者说是歌曲可能有很多,但是同时发展多个声部,仍然使用这个进行,并且配合起来很和谐的曲子就寥寥无几了。所以套路这种说法太泛,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知道几个套路,但是没有充分的音乐词汇量,那么你玩出来的音乐听起来就非常单一,甚至不能算是音乐。

卡农这首曲目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不仅仅是由于旋律,更是因为它运用了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手艺,叫做对位法。所以才能这么“百搭”,并且给了后来的演绎者无穷的灵感。

这个事情说深入一些比较复杂,之前一些对原创有意向或者兴趣的客人和小编进行过一些不太正式的讨论,我们以后会专门开题来探讨哦~其实小编只是想表达,无论是流行还是古典,如果你只把它看作一种套路,那么就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音乐本身,如果说流行歌曲的套路是简单易懂的套路,那么古典音乐就是复杂一些需要学习更久的套路。作为套路,只是简单和复杂的区别。

而如果你把它看作一种语言,那么好的音乐都是共通的,是否严肃,以及不同风格之间的区别并没有那么大。我们真正的理想状态是对于乐理的学习由浅入深,大量吸收各种类型的音乐素材,从而向着用音乐说话的方向前进,并且从一开始学习音乐和乐器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只要真正掌握了音乐这门语言,那么无论我们说的话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言,是短小的诗歌还是碎碎念的散文,都是可以共通的。你说是不是呢?

作为母语不是音乐的民族,我们的确需要对这件事情有一个更客观和深入的理解。常听到有人说,为什么黑人兄弟和少数民族音乐玩的好,真的是因为他们天赋高么?那根本是因为音乐本来就是他们的母语啊亲!不玩都没办法过日子了啊!

回到卡农这首曲目,乐理方面的问题不明白可以先不必太去深究,我们去感受音乐的时候,试试多感受一下是什么,和其他的音乐有什么不同,不用先急着去追问为什么。

正如上一篇中我们感受到的,这首曲目最主要的特点是由一个短小的素材展开,循环,几个声部轮唱的效果以及绵延的感觉。所以改编版如果完全脱离了这些,只留下了高潮部分的旋律,或者说和卡农原曲相关的一些旋律,只能称为和基于卡农旋律的其他歌曲,而不是卡农。

本期小编将给大家分享一些不脱离卡农的主要特征,但乐器和编配有独特之处或者有趣味性的版本(当然这个版本选择标准还是非常扩大化的喽~!)

大家可以根据兴趣和眼缘来欣赏~也许会有惊喜哦

吉他篇

押尾光太郎的指弹吉他版



丹麦的Per-Olov Kindgren古典吉他版


节奏轻快的双吉他版



Music speaks for itself

讨论相关问题,索取资源和乐谱资料,一起在奥芝琴房玩耍,欢迎加入组织



 


    关注 奥芝驿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