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建设】人文与传播学院多措并举加强一流本科建设

 

师资是基 教学是根 科研是果...





流大学必须有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一流人才培养必须有一流本科教学质量做保障。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人文与传播学院在校党委的领导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坚持以学院特色、优质学科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师资是基、教学是根、科研是果”的基本思想,加快推进一流学院和一流本科建设,在青年教师培养、本科教学管理和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确保一流本科的核心竞争力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具备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校主要功能的基础,也是一流本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人文与传播学院充分重视师资引进和队伍培养,通过重抓源头、强化培养、重组整合、接轨国际,逐步形成优质的师资队伍结构。

学院从源头抓起,不断优化教师引进流程,全方位确保新教师质量。学院制订《人文与传播学院关于新进教师试讲的规定》,要求应聘教师须进入学生课堂进行试讲,由听课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分,按试讲成绩择优录取,试讲实行一票否决制;在科研考核环节,应聘教师须展示全部科研成果,由专家鉴定后作出裁决。
学院还制订了《人文与传播学院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培养的若干建议》,强化师资培养,推动队伍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个规定,凡是有博士点的专业,新引进的博士须首先进入“师资博士后”站点培养;同时,所有新进教师均配有知名教授指导,须承担两年助教工作,并系统旁听两门及以上相关学科课程。学院每年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邀请资深教师现场点评,全体青年教师观摩交流。这一做法激发了青年教师们钻研教学的热情,有效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水平。学院鼓励各教研室举办读书会、学术工作坊等活动,推动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为保证师资队伍质量,学院重组教学团队,实现最优配置。在着手推进的本科教学改革中,尝试打破系所专业壁垒,依课程内容统一调配教师。一是实行核心课名师承担制,通识课和专业主干课程均由名师担纲;二是推行教学团队负责制,主干课程组建团队,依成员特长分段教学;三是实行“代表课”制度,确保每门课都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特长;四是实行行业教师参与制,应用类专业聘请一批资质优良的行业教师给本科生开课。

学院努力与国际接轨,实现师资培养国际化。积极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进修,如宋莉华教授赴耶鲁大学、施烨教授赴牛津大学、宋丽娟副教授赴法国高等研究院等,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推动教师在不同领域收获了卓越的成果。宋莉华被聘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施烨成为了国内高罗佩研究专家、宋丽娟被评为“上海市曙光学者”。


重构课程体系,发挥教学团队示范作用,

整体提高学院本科教学实力



我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等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人文与传播学院充分认识到,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实践,而一流的本科教学又包含着人才培养、学科规划和教学支撑多个元素。

学院重构课程体系,着力打造高质量的本科课程。在本科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学院着眼于学生核心素质能力的培养,淘汰一批效益相对不高的课程;鼓励开设以原典精读为主的通识课;在传统学科中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适当压缩课堂学分,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的任意选修课,充分发展学生的学术个性。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试点,充分挖掘各专业的人文元素,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设计出既符合专业要求,又密切结合学生特点,并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创新型课程。学院还尝试在通识课中设计中国历史与国际比较、国学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系列,统领各个专业通识课的“供给”,形成从“单一课程”到“课程群”模式,从而实现“组团式”的课程育人效果。
学院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示范作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整体提高学院教学实力,引领全院教学实践和研究创新。4个校级教研团队硕果初显,以中国史团队为例,该团队在苏智良教授的带领下创新学科教学模式,设立若干教学工作坊,吸引优秀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共同承接研究课题,学以致用反哺社会。2015年,中国史团队与腾讯合作发布5张上海抗战特色图,受到人民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完成上海市文广局项目《非遗进教室调查报告》;协助政府建设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等。为进一步扩大示范效应,完善教学队伍建设,学院同时新设一批院级教研团队。如广告学教研团队强调从“三创”(创意、创新、创业)到“素质-评价”生态教学环境再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现已形成行业前沿引领、项目化教学、专业赛事检验人才的培养特色,并在全国高校广告教育领域产生一定标杆效应。

学院强化教学管理,不断建章立制,努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保证学院教学有序高效。学院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能,制定《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及工作条例》,加强对学院各专业教学的指导与监控,助推教学激励机制实施;学院出台《人文与传播学院本科教学管理规定》,实行常态化听课制与系统化评教制;学院通过《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换岗的处理依据与程序》,建立了不合格教师转岗及教学边缘化机制;《人文与传播学院本科教学档案管理规定》《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实行“双三制”的规定》等规章制度,更是从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与执行、教学效果与反馈、教学改革与研究等环节的运作实绩,保证了学院本科教学高效有序。


培育高产出的科研成果,

强化一流学科科研对本科教学的反哺



科学研究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更是彰显学科高度的“重要名片”。科研与教学是高校发展的“两驾马车”,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学院向教师们强调科学研究不是“额外”的工作量,教师们应从思想上重视科学研究,以实际行动真正投身科学研究,以此在学院中形成“人人搞科研,个个有项目”的良好氛围。学院发挥老教授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开展科研的指导力度;开设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指导讲座,印发优秀的国家项目填报样表,增强科研项目申报的针对性和命中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通过高峰高原等项目经费,提升团队成员科学调研质量,确保科研成果及时发表或是转化为应用机制,加固了团队成员在同行中的学术定位。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学校统领下,人文与传播学院将进一步通过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聚焦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实现高产出的科研成果来带动学院整体教育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以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系统谋划为路径,更好地加大本科教学改革力度,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本科建设,从而实现学院历史性的发展与跨越。
策划:新闻中心

来源:上海师大报 总第827期

第7版 热点

责编:李韦苇

作者:仁闻


    关注 上海师范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