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最优?

 

人不可能停留在原点。...



前段时间听了一个故事,讲一个经济学家C,听到另外两个经济学家吵架,A说企业家做决定时是不理性的,没有用到经济学的最优化原则;B说,他们其实是理性的,他们有在心里算出最优解,只是别人没看见而已。C听了后,说他们的争论太可笑了,于是发表了自己的高见,最后他凭这个高见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个高见是什么?

是说这个世界充满不确定,没有唯一的最优解。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最优解,人在世界上求的不是最优,是存活。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跟人是否理性没有关系。

这个高见帮我理解了困惑了许久的一个问题:

正常人都会觉得锻炼身体、阅读写作、努力工作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常常半途而废,而少数人,却能够看似很自然地、长期持续下去呢?

后来我联想到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在演讲中说到,未来社会,有的人会进化成社会的大脑、眼睛、脏器等高级器官,而有的人会变成社会的头发、指甲——社会在不需要时就会剪掉的东西。

创业者说,这就是《三体》里讲的:“消灭你,与你无关。

他的思路其实与经济学家C是一样的:他们关心的都是生存,而不是最优。

这位创业者每天早上六点多发一条语音音频,60s不多不少,三年来,天天如此。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长期持续做一件让本能不适、但对未来生存有好处事情的人。现在他们公司设立的专栏中,销售额最高的一个已经达到2.5亿多。

他这么拼命,也不过是在求生存,求不被社会当作头发、指甲这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剪掉。

我们呢,在劝自己做某件上进的事情时,通常是这样想:

多运动吧,这样更健康;

少吃点吧,瘦了更漂亮;

多看书吧,开卷有益;

多写作吧,写多了脑子更清醒;

多社交吧,多个朋友多条路。

我们求的是更好,是最优解。

我们来假想这样两个人:

假设张三知道如果他再不天天运动,他就要得重病不治身亡;

假设李四知道如果他天天运动,他(她)能变得更帅气(漂亮)些。

你觉得哪一位在未来更有可能持续的运动下去?当然是张三。

把张三李四的名字改成自己的名字试试看?

长期持续其实是因为对灭亡有意识的恐惧;

轻易放弃其实是因为对现状无意识的满足。

想通了这个道理后,我就开始想,如果再不持续锻炼身体,那就相当于慢性自杀。再想像下N年后不运动的后果:躺在病床上,懊悔现在的自己为何不运动?这么一想,效果立竿见影。

经济学家C的高见,其实就是将达尔文的进化论搬到了经济学的领域。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去死。)

人不可能停留在原点。

懒于行动的人,在懈怠的时候,用进化论来吓吓自己,也是个好办法。

不过,假如你本来就很焦虑,那说明你已经想得够多了。你需要的是主动深呼吸(冥想)或者被动深呼吸(运动)。

参考资料:

经济学家C就是Armen Alchian,故事来源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专栏。


    关注 花开自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