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正义性》

《政治的正义性》 《政治的正义性》

  • 书名:《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
  • 分类:政治
  • 作者:(德)奥特弗利德・赫费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年:2005-05
  • 售价:43.00元
  • 装订:平装
  • 页码:348

《政治的正义性》 内容介绍:

《政治的正义性》是赫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从哲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法和国家理论,指出哲学的法和国家伦理学核心思想是政治的正义性。政治的正义性是非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正义性,交换涉及人的(行为)自由,“对自由的限制换得了自由的保障,对自由的放弃回报以对自由的权利“。这的确是一种值得人们思考的既具理论价值又富实践意义的观点。

作者(德)奥特弗利德・赫费介绍:

奥特弗利德・赫费(Otfried Hoffё)曾任瑞士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该校国际社会哲学和伦理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德国蒂宾根大学哲学教授,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德国《哲学研究》杂志主编。 主要专著有:《实践哲学》(1971)、《人性的策略》(1975)、《伦理学和政治学》(1979)、《没有自然主义谬误的自然法》(1980)、《道德-政治的话语》(1981)、《伊曼努尔・康德》(1983)、《个人幸福和政治的正义性》(1989)、《绝对的法原则》(1990)、《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1993)、《理性和权利》(1996)、《全球化时代的民主》(1999)、《正义性――哲学导论》(2001)、《医学不存在伦理学吗?》(2002)、《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2003)等,其中有不少已被译成多种文字。

《政治的正义性》 目录大纲:

译者的话
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序
第一章 导论 正义讨论的新评估
1.1 要正义,不要利维坦
1.2 三重挑战
1.3 现代的政治设计
1.4 政治的基础哲学
第一编 政治正义性的立场――对法和国家实证主义的批判
第二章 政治的正义性观念
2.1 公正原则
2.2 从经验伦理学到规范伦理学(罗尔斯)
2.3 描述语义学的基本要素
第三章 正义观点的合法化
3.1 合法化的任务:强制权限
3.2 作为分配性利益的正义
3.3 政治正义性的准则
第四章 政治的正义性或自然法?
4.1 一种哲学的倒退吗?
4.2 批判的自然法之观念
4.3 政治正义性的优先权
第五章 法实证主义是神话吗?
5.1 关于独立的法科学之定义
5.2 作为法经验主义的法实证主义(凯尔森I)
5.3 法实证主义与法道德主义的对峙:一种二律背反
第六章 实证主义法概念批判
6.1 讨论范围:不是真理,而是权威制定法律(霍布斯I)
6.2 实证主义的法概念
6.3 有程序的合法性(卢曼)?
第二编 无统治或正义的统治?――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第七章 无统治的乌托邦
7.1 政治乌托邦中的一种范例变换吗?
7.2 从混乱到解放: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意义变换
7.3 中性的概念
第八章 统治产生自贪欲(柏拉图)
8.1 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范式意义
8.2 柏拉图的原始的无政府状态
8.3 由满足而实现和平?
第九章 人的政治本性(亚里士多德)
9.1 对自我保护和幸福的自然需要
9.2 从家庭到城邦:突出差异的论证
9.3 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与限度
第十章 基本冲突:一个思想实验
10.1 自然状态的实验
10.2 幸福或自由:政治人类学的第二个基本问题
10.3 自由的优先地位
10.4 不可避免的自由之冲突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中的自由
11.1 行为自由和暴力危险:人类学的诊断
11.2 社会制度
11.3 论制度理论的合法性意义
第三编 作为一种自由共同体原则的政治正义性
第十二章 自然的正义性
12.1 彼此放弃自由
12.2 幸福有益还是自由有益?
12.3 作为人权的自然正义性
第十三章 自然正义性的现实差距
13.1 解释的冲突
13.2 认可的两难困境
第十四章 正义的国家
14.1 “国家本身需要邪恶之人”
14.2 告别利维坦
14.3 社会契约的比喻
第十五章 政治正义性的对策――对未来的展望
15.1 实证化的任务
15.2 评价的过程
附录 人名译名对照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问题与主义

《问题与主义》

胡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25

“胡适一生未参加任何政党,但他对政治有“不感兴趣的兴趣”,并将之视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本卷收集了胡适谈论政制改革、思想革...”

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美) 戈登·伍德.商务印书馆.2011-8

“本书描述了美洲殖民地脱离英国的史实,而且阐述了人们如何摆脱了一整套生活方式的历史:摆脱了封建依附制的社会,摆脱了政治庇护...”

上海书评选萃:兴衰之叹

《上海书评选萃:兴衰之叹》

金重远 等.译林出版社.2013-8

“《兴衰之叹》精选了《上海书评》五年来涉及苏联—俄罗斯、东欧的访谈及文章,不仅汇集了诸如金雁、金重远、吴伟、王晓渔等名家对...”

告别中世纪

《告别中世纪》

袁伟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0-01

“八十六年前,中国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就是五四运动。这场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

冷眼向洋(上下卷)

《冷眼向洋(上下卷)》

冯绍雷,刘靖华,陈乐民,资中筠.三联书店.2001-4-1

“综观令人眼花缭乱的20世纪不免会引起一些思索-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作为近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向何处去?为什么20...”

政治观念史稿(卷三):中世纪晚期

《政治观念史稿(卷三):中世纪晚期》

沃格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本书系《政治观念史》的第三卷:中世纪晚期。属于“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系列丛书。 中世纪在某种意义上是沃格林最为钟爱的时...”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罗伯特·吉尔平.上海世纪(上海人民).2007-1

“国际政治的稳定与变革,是罗伯特·吉尔平教授在本书中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为此,他力图构建出全新的概念框架,用以思考国际体系...”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

特伦斯·鲍尔,理查德·贝拉米.商务印书馆.2016-1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系统考察了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末政治思想的发展。其作者来自世界各国,且都是在相关领域成绩卓著...”

庙堂往事

《庙堂往事》

赵家三郎.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7

“为何混官比升官更难? 为何文人做官总不长? 为何太子党不易取胜? 为何身正也怕影子斜? 为何官德出了问题比杀人放火还严重...”

胡锡进论复杂中国

《胡锡进论复杂中国》

胡锡进.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8-1

“本书精选了300余篇选自于2011年至2013年环球时报已经发表的社评和单仁平文章,主笔为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在社评...”

改革放言录

《改革放言录》

胡德平.人民出版社.2013-3-7

“本书汇集了胡德平近年来对改革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建议。主要分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力推进开放”、“非公经济是人...”

施特劳斯与流亡政治学

《施特劳斯与流亡政治学》

[美] 谢帕德.华夏出版社.2013-9-1

“《施特劳斯与流亡政治学(施特劳斯集)》以时间为经、问题为纬,借助详实缜密的历史分析和文献梳理,展现了青年施特劳斯思想发展...”

不可思议的年代

《不可思议的年代》

[美] 乔舒亚·库珀·雷默.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

“《不可思议的年代:面对新世界必须具备的关键概念》讲述传统的全球秩序摇摇欲坠,旧时代的精英们束手无策。 轮到你上场的时候了...”

致命系列

《致命系列》

杨恒均..

“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上海国家安全局,广东省政府和酒泉导弹发射基地的老同学接二连三地因泄密和间谍罪被国家安全机关收审,杨文峰自...”

起火的世界

《起火的世界》

蔡爱眉,刘怀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3

“《起火的世界》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它深入浅出地向美国外交政策背后肤浅而又危险的臆断提出了挑战。在这里的一个时代里,一个国家...”

交锋

《交锋》

马立诚,等.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03

“本书是一本介绍20世纪社会上发生的重大头条新闻的书。书中编选了100年间数百种报刊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见证重大历史关头的重...”

系统效应

《系统效应》

[美]罗伯特·杰维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

“基于三十多年的观察,罗伯特·杰维斯在这本引起争论的书中推断,许多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政治学理论,其基础是错误的。从复杂理...”

我愛過的那個時代

《我愛過的那個時代》

川本三郎.新經典.2011-10

“衝擊!撼動日本社會爭議話題作 妻夫木聰vs.松山研一首度同台飆戲,青春演出! 那個一點也不溫柔的六○年代,究竟,我們相信...”

A Middle Class Without Democracy

《A Middle Class Without Democracy》

Jie Che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2013-4-16

“What kind of role can the middle class play in potential dem...”

霸权背后

《霸权背后》

威廉·恩道尔 Frederick William Engdahl.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8-1

“霸权背后:美国全方位主导战略,ISBN:9787802475113,作者:(美)恩道尔 著;吕德宏 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