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解放心灵?道理似懂,只是难从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读书是为增智,也为情怀,所以但凡有新书到手,我必定要先仔细观摩它的装帧是否有特别的讲究。然而当我接过《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时,那装帧实在令人诧异,用一个词来形容它,那就是“寒碜”

数字化时代,传统纸书已然受到不小冲击,加之大部分人知识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精神需求日渐高涨、审美能力逐渐晋级,各大小出版机构早已被逼上绝境,新老图书编辑绞尽脑汁,争相在装帧上突破创新,插画、板式、封面设计,无不用尽其极,力求让图书在“颜值”上博得现代“手机党”的欢心,甚至有某社推出了“手绣”书封,惊艳群雄。然而手头的这本书却如此“简朴”,即便已经到了 2016 年第 7 次印刷,也仍坚守着 2010 年的初版,内页选用的纸张质感如此“古朴”,让身为“外貌协会资深会员”的我不禁生疑:这不会是盗版书吧?



当然,经过严格鉴定,这是一本正规出版物,并且是备受好评的一本心灵读物。

但既用到“心灵”一词,再看到“心灵导师”这样的字眼,又不免让我心中涌起一股抵抗的逆流——这不就是“鸡汤”吗?如今的人都学乖巧了,鸡汤书的格调都渐渐“高端”起来,常化作“身心灵类”,一听就像深山里的“清泉”。不过,转念又想,这本书的主题既然关乎“教育”,那么当是较能引人深省的内容。于是,在“好评”潮水的拍打下,我抱着一颗虔诚求学的心态,开始了阅读。

但才读到“出版前言”,看到“通神学会”这几个字眼后,又对这本书产生了怀疑,果断地认为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与我的价值观不符。

当然,我并非怀疑神学与宗教的不是。许多宗教经典中的教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取其精,助力自己的智慧发展,那当然是好事。只是我大概是心智尚未成熟,见悟有待提高,对于宗教的东西,总有一种偏见,认为它是虚伪的,是谎言,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以麻痹普通人的一种智慧。当然,诚如冯内古特在《猫的摇篮》所言:谎言若是无害,信它也无妨。此处无意冒犯,宗教信仰者应该也不至于因此怪罪或者诅咒于我吧?最多只是摇头轻叹我这类自大的无神论者还有待“感化”吧?

以上是本文“说在前面的话”。(我读书特别容易走神,不过我很喜欢这样,在二十几年漫不经心积存的知识小水池里捉捉小鱼,看看它们长大了没有。)

回到主题。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好像这样的话题与我们息息相关。上学时,我们觉得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老师似乎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负有全部责任,但毕业后,才发现,一个人却是在完成了学业以后,作为一个成年人在社会生活时,才开始真正地“自我”发展。

这不禁让我想起另外一本书,同时也是一位师者关于教育问题的演讲——《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社科文献借阅室-I712.65/222),书中所讲的正是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最让人看不到成效的部分,即人文教育的意义。

自然科学教育让我们了解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能得心应手地去生存,但人文教育似乎总是显得那么“无用”。文学、哲学,这些专业能让你赚多少钱呢?看看我们周遭,可能大部分学了这些专业的人最后都从事了与文学或哲学毫无关系的工作。我曾听到一位朋友说起哲学的故事,说起弗洛伊德的种种有意思的观点,我无比羡慕地回应:哲学真是有趣。那位朋友听罢,回答:有趣倒是有趣,只是哲学就是自己学着好玩,没啥用。那位朋友,做着文字编辑,闲暇的时候,快乐地画漫画。我想,这大概就是人文教育的意义,它也许无法直接传授给你一个又快又好的谋生技能(赚钱的方法),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生活里的每一点每一滴。

所以,如果要说“教育就是解放心灵”,那么我想,这其中应当被解析出来的“教育”,肯定不是“知识技能教育”,而是“人文教育”。
在《完整的教育》里,作者说,“学校要培育完整的人”。但,一个人,怎样才算完整的?一个人要想完整地发展,在学校里就能掌握到方法或技巧吗?

现代学校教育与古代教育最大的不同恐怕就是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吧?不记得前阵子在哪里听到别人剖析教育的问题,说现代教育源起的目的就是为工业化社会制造“智力模具”,来支援工业国家扩散至世界各地的工厂,协助统一化管理。现代学校制度正是由此而来,可想而知,要做到“因材施教”,几乎不能。即如此,期望一个人在学校里就能完整发展、解放心灵,恐怕很难实现吧?正如前面所言,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可能更多的是走出学校以后,才实现的。无论基础教育的学校,还是高等教育学校,能提供的更多的还是“基础引导”,学习是终身之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要发展到完整,我看,恐怕只能到死去的那一刻吧。
而在《知识》一文里,作者说,“在我们的学校里,教育不仅是要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智慧觉醒,然后智慧会利用知识,而绝对不是相反。”

这里所述教育的意义,实在令人无比赞同。但讽刺的是,非常遗憾,在我成长的学校里(阅历不深,其他学校怎样不敢妄言,只敢说自己经历过的),老师、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几乎只有“获取知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获取知识点”。当然,也有那种会让人“智慧觉醒”的机会,但可能很多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本人,可能都不会注意到的微妙的“觉醒时刻”。直到许多年后,一个人回首当年,狠命分析自己的过往时,可能才会猛然发现这样的时刻。

比如,我会想到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我最喜欢上他的课。当然,倒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喜欢语文,而是因为这位老师每次上课前,必先与大家“瞎扯淡”十分钟,聊他近日看到的新闻、听说的观点。当然,他可能大部分时候都是在批判某些事件,并露出一脸不屑;偶尔也会分享一些他非常认同的观点,然后继续一脸不屑地批判着那些好的想法如何无法在我们生活的周遭实现。也是在这短短十来分钟,让我觉得上课真有意思,天下竟有这么多能让这位老师评头论足的趣事。

当然,他的观点并非全都是我赞同的。相反,许多观点我都不赞同。但恰是他如此“批判现实主义”,让我无形中生出了些许批判意识,影响着我日后的人生观,直至今日。(不说我如今的人生观就一定是好的,但它至少是我目前自己非常满意、并能保我快乐生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促成它的元素都是值得感激的。)
思绪又神游。回到本书。

所有这些信件中,《悠闲》最深得我心。因为它的副标题,我有了偷懒、不读书的最佳理由: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读到这里,愣是忍不住与同事笑说:我很赞同这一条,眼下手头活儿这么多,一刻也不悠闲,看来我是无法跟着这位“心灵导师”学习了。

当然,这是玩笑话,但细细品味文中之观点,确实很在理。



悠闲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乐、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悠闲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悠闲意味着自由——这个词通常被解释为“做你想做的事”。



对于这段话,我是读了又读,些许懊悔的气叹了又叹。我想,大多数人在离开学校之后,在对比了自己忙碌的生活状态之后,都会有如此体会吧。例如我自己,毕业后,先后对好些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尽办法去了解它们,去学习那些知识,但同时也在心中不停地叹息:如果在学校的时候,能有如此觉悟该多好,那个时候,不用操心生计,不用太多的在意生活中琐碎的其他事务,很容易大胆地去实践“做你想做的事”吧?

所以,这又强化了我的一个观点:学校的教育无法满足一个人所有的成长需求,“心灵的解放”怕是更难实现。
在阅读这本书的不少章节,还遇到不少让我“似懂非懂”的观点,大概是阅历尚浅,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沉淀,才能细细地品味其中的道理吧。诚如作者所言,这些信绝非“闲暇之余草草浏览”就能领悟透彻,我倒更愿意,将它放在床头,待心静如止水时,细细地、反复地来读。

最后,如果我码了两千多字是在记录自己的读后感的话,那么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最大的感悟:道理似懂,只是难从。

长图本周活动预告(2.24-2.25)

资源丨【图书】上班啦!你离收心还差一本书!

【外文书】外文原版精品推荐|多彩欧洲

【声音】  听,长沙的一天|子时·星空下的蛐蛐儿叫

分享丨那个老板开豪车亲自送外卖的小饭馆不见了!
来源 | 长沙图书馆
整理、编辑 | 原子蛋
本号由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提供常年法律顾问服务
长沙图书馆在哪里?





乘车路线



路线一:乘520路、804路至滨江文化园站

路线二:乘2路、357路、111路至北辰时代广场站。路线三:乘11路、106路至馆一厅站

路线四:乘地铁1号线至北辰三角洲站1号出口)。


    关注 长沙图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