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民百科】中国的“小麦加”是哪里?大家一起来看看!

 




中国的小麦加是指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南部,这里世代居住着回、汉、东乡、撒拉、土族等民族,这个地处中原通往藏区要冲的回族自治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穆斯林的经商传统,催生出红红火火的“回藏经济”。

河州是古老的黄河文化的早期发祥地之一。以"马家窑文化"为主的各类古文化遗址相继发现。河州还是有名的"彩陶之乡",中国历史博物馆内珍藏的国宝"彩陶王"就是聪明智慧的河州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宝贵遗产。

河州夜景,美不胜收~~


那么,为什么要说古城河州是中国的小麦加呢?

《甘宁青史略·副编》卷三有载,在明末清初,特别是自雍正、乾隆以来,回民“惟河州为最多,其种类亦最强”。

在河州,伊斯兰教为外来传播者。在唐代,随着驼铃,伊斯兰教传来,占据了古老的河州大地。外来者伊斯兰教在这片土壤里生根开花,代代相传,孕育出一个由回、东乡、保安、撒拉族的穆斯林群体。对伊斯兰教信仰非常虔诚,在这块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清真寺林立,经堂教育发达,“三大教派”“四大门宦”也大多兴起于此地,河州成为“中国西北回教圣地”,清末以来一直被誉为中国的“小麦加”。

每年吸引着大批外地穆斯林慕名前来接受伊斯兰教经堂教育。虔诚的河州穆斯林青年,每年有百余人不远万里,踏上朝圣的道路。
雄伟的清真寺
(一)教坊清真寺众多

河州的回族、东乡族和保安族等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在明末清初以前,既无派别又无门宦,以后统称之为“格迪穆”,他们以几户至几十户为单位,在自己的巷道、村落、集镇等聚居区建立清真寺。各自独立,互不统属,每个清真寺都将本坊穆斯林群众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地区性的教坊。

清康熙年间,河州各地清真寺日渐增多,仅河州城“关厢”内外十几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就有华寺、王寺、南关大寺、北寺、祁寺、西寺、上二社寺、城角寺等八个教坊八座清真寺,以后又修建了下二社寺、水泉寺、铁家寺、大西关寺,总称为“八坊十二寺”。
漂亮的拱北
(二)经堂教育在河州盛行

经堂教育的倡兴开始于关中地区,倡兴者是明嘉靖、万历年间陕西咸阳渭城人胡登洲(1522——1597年)。咸丰、特别是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大起义失败以来,伊斯兰教学术中心由关中逐渐移到河州地区。

经常教育保存了丰富的古代伊斯兰文化,培养了不少富有伊斯兰教知识的阿訇。


(三)门宦制度兴起

中国门宦一般分属于“嘎德忍耶”、“虎菲耶”、“哲赫忍耶”、“库布忍耶”,传统称为“四大门宦”,大多兴起于河州,传播至西北、西南各省。在河州的各门宦及其主要拱北有:

1、 嘎德忍耶。清康熙初,由穆罕默德第廿九世后裔华哲·阿布都·董拉希传甘、宁、青、陕、川、云等省。其中“大拱北”是“嘎德忍耶”在中国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者,教徒分布甘、陕、川、青、新疆等省。

清康熙十三年(1674)华哲·阿布都·董拉希由海道辗转来河州,收祁静一为徒,命他“绝离尘俗,笃志静修”。祁静一先后静修达六十三次,受其师赏识,“尽传其道”。祁静一往来川、陕、甘一带,传授“嘎德忍耶”教义。

属嘎德忍耶门宦在河州的拱北还有老拱北(城角拱北)、台子拱北、国拱北、大太爷拱北、峡口拱北、古家拱北等。

2、 虎夫耶。源于中亚一带广泛流行的苏非派“乃格什板顶耶”,先传入新疆,再传入西北各地,这一派在河州的门宦主要有穆夫提、华寺、北庄、胡门等。

属虎夫耶门宦在河州的还有毕家场等。

3、 哲赫忍耶。教徒分布于西北及云贵等十三省(市),辖有八百多坊。

创始人马明心,生于河州大西关。雍正六年(1728年),马明心随叔父去麦加朝觐,中途失散,流落中亚为人佣工。后去也门、麦加投访名师深造,乾隆九年(1744年)回国。归国后在循化一带传教。因和华寺门宦发生冲突,被官府逐出循化。乾隆廿七年(1762年)马明心辗转到定西官川传教,信者日增,名噪一时。

该派分布在河州的清真寺有十九个,拱北一座,锁麻一处(马明心的故居)。

4、 库布忍耶。明末清初传入中国,教徒分布在今临夏州东乡、康乐等县。始祖是穆罕默德后裔穆呼引弟尼。他曾三次来中国传教,最后落居河州东乡大湾头,改姓张,号玉皇,字普济。他躬自耕种、传教,发展了不少教徒。称为“张门”或“大湾头门宦”。

美食
河州花儿
在临夏你可以听到最地道的“花儿”,这里是中国民歌—“花儿”的发源地和故乡。2004年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是联合国花儿采录、传承、保护基地。



转自穆斯林生活


    关注 色俩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