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加林:中国山水画的精神

 

月雅书画中国网——往期经典,点击下图直接阅读——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加林,1961年生,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美术学博士研究生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杭州画院副院长。

课堂教学视频


“树法”示范
中國畫的水墨精神


中國山水畫的創新有壹種是得傳統正脈的,就傳統而言,首先要正解傳統,然後再把它承接下來,自己把它消化好以後再改良出來,就更好了。

吳兆基先生當年不被琴家認同,後來才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為什麽呢?因為大家發現彈古琴並不是表面的,而應該是內心的修為,是彈給自己聽的,用心去體悟的東西,音樂嘛,是用耳朵聽完用心去感受的。我為什麽拿這個舉例子呢?這個就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它不為五色所惑。在宋代有壹個理學家叫張載,張載說過這麽壹句話,“世界上的萬物皆由氣聚成,”這個氣是什麽,不是我們講的空氣,它講的氣的含義是形成萬物的壹個本體的無形的東西,他認為這個氣聚在壹起以後為“明”,氣散為“悠”(什麽都看不見的東西)。非常有名的壹個思想家叫王船山說”悠並非無無“,就是說他在註解這個”悠“的時候說張載說的這個“悠”不是什麽都沒有而是“有有”,這個就契合了老字的思想,也就是說“大音希聲”的這個“希”實際上是“有有”,不是什麽也沒有,也就是說我們講的不是道家的“無為”或者說是道家思想的什麽都沒有,是包羅萬象。所以說中國文化是壹個像如意壹樣的,可以伸縮的,是無限的可大可小的東西。所以道家的無為的“無”是指這個意思。比如說儒家的文化,孔子說過這麽壹句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何以樂山,因為山有包容,“智者樂水”,壹個聰明的人像水壹樣,會避讓,懂得謙虛。所有的這些東西,儒家文化是從道家文化裏過來的。

中國畫不是視覺藝術,是視知覺藝術。筆墨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在狹義上,“筆”通常指鉤、勒、皴、擦、點等筆法;“墨”指烘、染、破、潑、積等墨法。在理論上,強調筆為主導,墨隨筆出,相互依賴映發,完美地描繪物象,表達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在廣義上,中國畫講究意境,深層次的筆墨變化,不只是講形,還有讀書的修養和筆墨的修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骨氣形似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運墨而五色具,是為得意。”指出立意和筆墨的主從關系。

筆墨結構是指中國畫中各種筆墨形態、筆墨單位(疏、密、繁、簡)的排列、組合等構成關系。“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通過對留白、疏密、呼應和結構的安排形成壹定的節奏與韻律。像歌曲不完全靠歌詞傳情壹樣,筆墨結構也在通過描繪物象而傳情達意的同時自具傳情效能並具有自身的形式審美特性。

黃賓虹語“古人言有筆有墨,雖是分說,然非筆不能運墨,非墨無以見筆,故曰: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不分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墨分五色,通過枯濕的變化、濃淡的沖擊來體現作品的質感和風格。在狹義上,筆墨關系表現在筆意、筆性、筆勢、筆力上。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等等,不同的用筆體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黃賓虹提出了”五筆“之說”平、留、圓、重、變“,所謂“平”,是指運筆時用力平均,起訖分明,筆筆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輕浮,要“如錐畫沙”。所謂“圓”,是指行筆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釵股”。所謂“留”,是指運筆要含蓄,要有回顧,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誕獷野,要“如屋漏痕”。所謂“重”即沈著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墜石”,不能象“風吹落葉”,即古人說的“筆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謂“變”,是指用筆有變化,或用中鋒或用側鋒,要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不能執壹。二是指運筆要互相呼應,“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

山水畫的線條提倡枯而能潤,剛柔相濟,有質有韻。氣韻生動並非雲煙霧靄之理,而以筆墨筆筆生發寫出,”氣韻生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重在筆墨之錘煉。

--杏壇大講堂 課堂隨筆

来源:杏坛文化
课堂纪实



























“石法”示范
何加林老师
作品欣赏


嘉峪关


坎布拉丹霞山


石门山


榆林窟


藏屋
——往期经典,点击下图直接阅读——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关注 月雅书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