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湖所在,人生大妙

 

以山湖围合一方天地,集悠居之大成,享人生之大妙,是为溪山。...



[b]中国古代的贤人雅士们偏爱归隐山林。红尘不
遂心
便往山林去。陶渊明可谓是这种生活方式追求者的开山鼻祖。 [/b]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这首诗歌中描写了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世事多变幻,陶先生仕途十余载,先后5次出仕又辞官,最后一次便是他流芳百世的轶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经叔父介绍他任彭泽县令,而后浔阳郡派遣使者到访,属吏建议陶先生装扮衣冠恭迎,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官场的虚伪和不堪,世事人心的丑恶和变幻让他难以适从。“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误入尘网三十载后,还是顺从本心,归于山林,自辟田园居。因高山不改气度,巍峨而高洁,见高山如见己。居于山间,不见尘杂和污浊,气节和情怀得以包容和安放。



同时山居多逸趣,山色解怀,耕作自乐,得闲时,陶先生爱邀友人到山中饮酒作乐。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上。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被命名为醉石,传为一段佳话。大概是山的包容和居的逸趣,让古人们归隐而居,而山居的美好也成就了他们的传世诗篇和不朽佳话。 



反观西方,那些智者能人,更热爱湖畔的生活。其中闻名遐迩的要数梭罗和他悠居一生的瓦尔登湖。 

“生长在杂草蔓生的林间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蓝上的露珠会把你下半身打湿。丛生栎的叶子泛着光,好似有液体在上面流过。透过树木看见的小塘像天空一样满是光亮……”

——梭罗以手中的妙笔这样描绘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梭罗 著
梭罗28岁便远离都市来到瓦尔登湖畔,和陶先生一样,自建木屋,自耕自食。一开始他显然并不擅长这种生活,湖畔生火烤肉,却差点烧了大半的林子。但为了每日与澄澈的湖相伴,他依然坚持并适应。他曾说:“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更是盛赞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泪”。瓦尔登湖的平静深邃,让他也走向了思想的更深处,在这场回归自然的旅途中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不只是观察和思考,游泳、划船、溜冰,他用更多的方式与湖的互动,用生活和生命与这片湖泊共融。最后他把湖居的生活体验和人生体悟写就成书,命名为《瓦尔登湖》。是瓦尔登湖包容了他的特立独行,启发了他的思想感悟。




回到现实生活,我们早已发觉伴山而居的美好,高山在侧,湖泊之畔的居所皆有,只有溪山,难得山湖皆在侧。

居在溪山,享山湖环绕之美妙。清晨日暮来自湖面的风温柔熨帖,一天的开始和结束如此愉悦;山湖间的阳光明媚,呼吸间是天地至纯的灵气,如此舒畅;夜幕降临,仰望是繁星闪烁,俯瞰是都市灯火,如此惬意。

以山湖围合一方天地,集悠居之大成,享人生之大妙,是为溪山。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 溪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