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八首 (古韵)

 

【编者按】七绝八首,以蒲阳镇花溪村境般若寺为题,截取了十二胜景之部分,从景色优美历史悠久的进香古道,走进...









【编者按】七绝八首,以蒲阳镇花溪村境般若寺为题,截取了十二胜景之部分,从景色优美历史悠久的进香古道,走进花溪村平桥山景,探秘迎松亭丹凤亭,欣赏大松插旗禅房。作者精当、形象、细腻地描绘了晖亭远眺、平桥天籁、大松插旗、海棠吐艳、古朴参天、经楼梵唱,对景色优美、地貌独特,佛教文化的悠久,有深切的观察和真情的感受。七绝八首,诗文没有浓妆艳抹,刻意雕饰,语言平淡自然,描绘的物象和谐清纯。格律工整。推荐欣赏。

一,花溪村   夹岸翠屏流绿波,春分时节见花梭。   尘缘久与仙乡远,我爱停车唱旧歌。

二,山景   花溪村外御炉亭,寺刹绝奇禾麦青。   上下粼粼春涨水,依稀画舫入西泠。

三,迎松亭   迎晖亭外起松风,难得烟霞近帝宫。   绝意金源全盛日,春分一幅上河工。

四,海棠   松风高耸寺门斜,亭外迎晖有几花。   还为海棠添悵惘,枝繁已属上仙家。

五,丹凤亭   平桥天籁寺基雄,丹凤朝阳崖外松。   安得移家邻水石,清宵饱听上方钟。

六,禅房   十二景祥呈法华,仙源处处泛星槎。   倦游重约春明路,禅榻烟空当到家。

七,大松插旗   云海闻声识面时,春霜渐变染青丝。   一年三节都游遍,我赏亭头补阙词。

八,平桥   旧题隐约认梅墙,新涨参差掩藕塘。   除却平桥天籁好,人间凄苦别何方。

注:

蒲阳镇花溪村境般若寺,是都江堰城北胜境之一。般若寺在丹凤山南麓。两山环抱如凤翼,一岭高如翠屏。寺建于“丹凤”背上,颇擅形胜。“般若”是梵文praina的音译,一译“波若”,意译“智慧”。在印度语系中含清净无为、智慧深广之意,佛教用来指如是了解一切事情的智慧。   般若寺建于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属禅宗“天台宗”。明末为兵火所毁。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园1699年),僧海林自郫县金龙寺来开山修葺,又得僧东影“飞锡于斯,募资鸠工”,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重修前后殿宇。其后僧福海,胜怀胜知等相继来寺,后又有才、僧昌圆、隆印相继主持。后寺减颓败,僧能清发愿修复,于1921年至1939年间,先后建成送子殿、观音殿。1942年建成大雄宝殿,次年建成二殿。同时,僧能清还着手改造寺周环境,植松种竹,于适应地点修葺茅厅,使般若寺香火鼎盛,声誉雀起。能清师昼出耕耘,夜卧隘口,几与林木同生死,方得般若寺绿荫蔽天,蝉鸣深树,幽鸟相逐。   般若寺现有主殿五重,依山势叠落布局在一条中轴线上。进山门三跨院及二殿以一狭长天井连接。二殿后为大雄宝殿,在后为观音殿,这些殿宇为木穿逗结构房舍连属。最后为新建的药师殿。寺前有亭名“松风”,寺左丘顶有亭名“迎晖”,前人联咏“三岛惊神秀,般若迎松风”之句即出于此,寺境风光秀丽,有古人概括为丹凤朝阳、晖亭远眺、平桥天籁、漱石枕流、石锣流韵、大松插旗、金桂飘香、红梅吐艳、古朴参天、铁甲千秋、经楼梵唱、空穴来风十二胜景,到此一游乃一大快事也。   般若寺自1982年5月经人民政府批准作为佛教活动寺庙对外开放一来,以秀丽的山水、古朴的寺庙吸引大批信众和众多的游览者,特别是1998年新建的砖木机构的庄严宏丽的药师殿落成和从蒲阳镇到寺前长3.8公里、宽8米的水泥路及长约1公里宽敞的游山石阶磴道竣工后,更是信众踊跃,游人如织。寺内僧舍及斋厨等设施已远不能满足需要,加上原有殿宇久经风雨剥蚀,虽历年培修补葺,仍难尽除其毁败之象。


    关注 江山文学网秋月菊韵文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