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栓”住,还是动起来?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种情况,好好的一个人早晨一觉醒来,半身麻木,说话言语不清,到医院一检查,是“脑梗”;一...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种情况,好好的一个人早晨一觉醒来,半身麻木,说话言语不清,到医院一检查,是“脑梗”;一天某人做完了手术康复得很好,准备出院前的那天午饭后去趟厕所,突然胸痛气短,摔倒在卫生间,接着就不省人事,专家会诊考虑是术后“肺栓塞”。这些场景有着一个共同的“凶手”——血栓。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死亡。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就导致脑梗,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就导致脑梗

                          血栓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


血栓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静脉血栓—“隐形杀手”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但静脉血栓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最可怕之处就在于80%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病前都没有症状,一旦发病往往情况就很凶险了。静脉血栓如果突然脱落,来到肺动脉处,将肺动脉严严实实地堵上,人会迅速死亡,其速度远远快于心梗,根本没有抢救和挽回的时间。

静脉血栓在任何年龄段、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生! 生活中静脉血栓离我们并不远,比如,玩电脑时间过长,突然胸闷、猝死,大部分就是静脉血栓发病引起的肺栓塞。有些老年人爱打麻将,长时间坐着,也很容易出现血栓;另外还需要注意“经济舱综合征”,如果连着坐两个小时的经济舱不动,也容易形成血栓。
动起来,不给血栓可乘之机
数据显示,每静坐一个小时,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会增加10%;坐90多分钟,便会使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5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

但是,血栓也有天生的弱点,就是—喜“静”怕“动”。要远离静脉血栓,“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生活中要注意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娱乐要有度,避免熬夜打牌、沉迷网络游戏等;办公室一族、长途旅行者要注意“伸伸胳膊踢踢腿”,每2~3个小时站起来走动一下。
走路防血栓,注意“三五七”原则
“三”是指每天要步行3000米以上,且保证30分钟,并坚持做到有恒、有度,过分激烈的运动对身体不利。

“五”是指一星期要运动五次以上。

“七”是指运动后心率+年龄=170。例如:5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120次。(身体极好者可达到190次;身体不好者不要超过150次,具体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调节)

如果觉得“三五七”原则太难记,那就记住一句话:每天至少快走30分钟,直到身体发热、甚至微微发汗,就达到锻炼效果了。

当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或者呼吸困难、胸闷等疑似栓塞的症状时,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博洛克是从人工养殖的赤子爱胜蚓中提取出来的蛋白水解酶。与血栓(纤维蛋白)有特殊的亲和力,能够跟踪溶栓,有效溶解微血栓,改善微循环,加强心、脑血管侧支循环,开放性修复血管受损内皮细胞,增加血管弹性,改善血管供氧功能,降低血液粘度,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抑制血栓再次形成。修复血栓发生后周边坏死脑细胞,挽救半暗区。




    关注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