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温柔以待的那个时代

 

我怀念的,是儿时吃不腻的糖果,还有妈妈变戏法一样做出来的“剩菜”...



对于那个物质并不丰沛的八九十年代,我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对吃怀有深刻感情的人,我所能想起的关于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事情都和吃有关。

然而,单单就是吃,我们也总会听到许许多多“今非昔比”的感叹。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吃货,对这种明显带有脑补成分的说法,我当然不能表示赞同。但是,在这样的感叹背后,也许我们会发现,物质因为稀有而被重视,并由此让人生发出浓郁的感情。

那是一个时代,对“物”温柔以待。
因为对“物”温柔以待,所以会有那些机智有趣的往事。

那时的小孩子没有那么多吸引注意力的事情,品种单一的糖果也值得沉迷。我记得自己大约五六岁的时候,酷爱吃糖,一袋糖果一旦拆开便无法容许让他们见到第二天的太阳。甚至随着长大,逻辑推理能力渐长,拿到一颗糖便知道必有一袋,翻箱倒柜也要找到剩余的糖吃掉。

家里大人没有办法,于是骗我说糖是小老鼠送来给我吃的,就只送来那么多。成年人总觉得小孩子是好骗的,然而,小孩子什么都知道。我当然知道不会真的有这样一只小老鼠好心分我糖吃,但是我迎合了家长的说法。隔天,家长们惊讶的发现家里的糖果又被我翻出来了,还藏在了被子里。我爸问我为什么把糖藏在被子里。我回答:因为小老鼠会偷糖,我替你们看着呀。

这件事其实我已经没有太大的印象了,但是被父母念叨了很久。为了一袋糖,值得这样绞尽脑汁。
因为对“物”温柔以待,所以一切剩下的东西也不会失掉美好。

小时候家里吃螃蟹,我们被教授怎么将那些细碎的壳和蟹肉分离,那种随便嚼烂吐掉的吃法是会被嫌弃的。我永远记得妈妈每每买一袋子爬得正矫健的螃蟹,一到家立刻洗涤下锅煮,手法利落地我都从来没有想过螃蟹会不会疼这回事。妈妈说,活蟹要马上煮才好,才能留住最好的味道。然后,整个小房子里就会充满蟹的那种鲜甜气味。

买蟹最难挑肥瘦,卖蟹人精明,会肥瘦相间卖给你,免得你一气之下再也不光顾生意。每每一上桌,妈妈会说,来,挑肥的吃掉。那么瘦的呢?即便是有瘦的离谱的,也不生气,下一餐,加上碧绿的莼菜或者小青菜丝,连同不要吃的蟹爪蟹脚一起做羹汤。甚至,可以加上隔夜的冷饭,好好炖一锅热粥。于是,“剩下”这个词,就变得不那么残忍尴尬了。那些被“剩下”的物,也会因人的“惜物”之心,巧妙利用,鲜美如初。

长大以后,我觉得这些事都优雅地不得了。大概,那些关于“物”的过往之所以如此值得怀念,除了“惜物”之心应对了现实世界的匮乏单调,更是因为这份对“物”的温柔在人心里留下了细腻隽永的美感吧,即便隔着遥远的时光,也印证着记忆里的那些人曾经那么质朴、生动、慈悲、优雅地生活。

欢迎在上方点击聆听完整节目


我是流着口水看完顾晴圆的这篇文章,满满的画面感,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小学时代。其实对待美好事物的态度,不就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吗?如今,东西旧了就换新的,丢了一件物品就再去买,这并不是曾经的我们,坏了的物件修理一下,有空擦一擦家里的老古董,都是非常美好的事,愿你我都有一颗惜物的心,慈悲的心。
文:顾晴圆


    关注 计王开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