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7:踏春咪依噜(三)

 

点击“南华艺苑”即可订阅哦,欢迎关注,欢迎订阅!...



点击上方“语音标识” 播放音乐!
岔河的花/刘哲




阳春三月,丽日高悬。草长莺飞,百花盛开。又到一年赏花时。沿着宽阔平坦的南永公路,我们一行到岔河采风创作的文学爱好者穿行在翡翠一样的山谷里。放眼望去,道路两旁蜿蜒起伏的迤逦群山被蓊郁翠绿的花树所覆盖,满目都是一望无际的绿,一马平川的翠,绿翠丛中杂陈着星星点点五颜六色的花朵,煞是好看,仿佛走进了一轴浓妆重彩的山花树木的国画,我们也成为了画幅中的一部分。峰回路转,行走在青山绿树姹紫嫣红的路上,沐浴着春风,一幢幢富有浓郁彝族风情的民居不断在眼前晃过,当看到一块隽刻着“咪依噜风情谷”的石头时,岔河到了,又可以尽情亲吻咪依噜的迷人气息了。

从一座绘有牛头图腾崇拜图案的大门信步走入,便来到了彝人客栈。这是一栋木头建造的楼房,古朴典雅,极富当地民族特色。房前屋后栽种着几棵花树,楼房就掩映在花丛树下。楼前的场地上立着假山和木亭。亭子旁边的一株山茶正打着深红的花朵。假山流出的水花让人感到丝丝凉意。栈道入口处,一棵硕大的梨树迎接着我们,无数稠密的梨花簇拥在一起,一片洁白,显得格外的清幽动人。像是天边的一块白云忽然飘落在我们面前,又像是昨夜的露霜还没有散去,如梦如幻,让人感到一阵迷茫。沿着栈道我们开始向大山的深处走去。山中风景如画,引人入胜。山路两边,生长着为数众多的名木古树,一棵古茶树引起了我们的注目。从这棵古树粗壮的树干来看,估摸着也有上百年的树龄了,往回推算,应该是清朝时的村民所植。虽然时代久远,但古茶树并没有显露出老态龙钟的神态,反而越发是显得生机勃勃的样子。盘龙虬枝的树干上,已经抽出了许多嫩绿的枝条。迎风招展的嫩枝上,打满了粉红的骨朵。几阵春风过后,古老的茶树上将挂满娇艳夺目的朵朵茶花,向群山展示自己蓬勃的青春活力。顺着蜿蜒曲折的小径前行,每走一步都是景,每看一眼皆如画。当你偶然间一抬头,吸引目光的是繁花点点绿叶相间的景致;而在回首时一刹那,映入眼帘的是婀娜多姿光彩照人的画面。时序虽然已经到了深春时节,在太阳的照耀下,较之腊月气温已经升高了,但山中的世界却是清凉一片,让行人油然而生起浑身的惬意,令我产生了一种“乐不思蜀”的感觉。转过一座山崖,下了一段陡坡,眼前忽然间变得豁然开朗了起来。原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来到樱花谷了。眺望前方灿烂如霞,山箐里山谷中,映入眼帘是层层铺排错落有致,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花海。深深震撼的我已经陶醉了,面对如此壮观的美景,手足无措的我感到有些魂不守舍。这样壮美的樱花,无论用怎样的诗词歌赋赞美她,都显得苍白无力。远远望去,她们如同一群盛唐的佳人,风姿绰约,蹁跹含情。仿佛嫣然欲笑,又好比倚风起舞,奔放热烈,如诗如画,妩媚多姿,像春天里的山中少妇,无忧无虑尽情绽放,显露出野性的美。没有李商隐“樱花烂漫几多?柳绿桃红两未知”的感慨,也没有林黛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笑问,只有苏曼殊“十日樱花作意开,浇树岂惜花千回”的快意。一时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行走在樱花树下,惬意而从容,悠闲而自在。樱花盛开的时节,是大地复苏春意正浓时。满眼的春色,一树的烂漫,花团锦簇的花瓣,是富贵的娇柔朦胧的羞涩,有卧云般的静美飘云般的雅致。吻着樱花的芬芳泥土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樱花的花期十分短暂,观赏花瓣的绽放凋谢,会让人产生一种时光如水人生苦短的感叹。红云轻抹,艳如朝霞;白云掠过,一地芳尘。智者将樱花比作机遇,文人把樱花比作青春,都是稍纵即逝、一去不回之意。山樱如美人,红颜易憔悴。一阵风吹过,粉红的花瓣犹如飞絮一样,变成了粉色的花雨飘然坠落,落英缤纷的花瓣铺满一地,小路成了花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对生命的讴歌,对土地的礼赞。凝视着樱花,看花瓣的层层珠玑团团锦绣,她们是“半化春烟半化尘”,或是“倾城倾国任东风”。娉婷的姑娘会变成可爱的少妇,玲珑的花蕊会变成满树的新绿。一块土地,种樱花它会灿烂,种果树它会结果;一种胸怀,写诗歌她会慷慨,写杂文她会犀利。当樱花绽放时,极尽芳华,向巍巍山峰展露自己的奢华;当樱花凋零时,飘落入地,去静静等待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采风队伍/周丕福摄
沿着芳草萋萋的幽幽山径,一路前行。穿过一片青青的核桃林,翻越一座长着大酸包树的山岭,就到了三家村。白云深处有人家,远远望去,白墙灰瓦的农舍掩映在花海之中。三家村的风景独具魅力,这里房屋的院子里以及周边的山坡上,依山就势高高低低生长着上百棵梨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结白的花朵把村庄装点成人间仙境。越往山的高处走,梨树越多,梨花也开得越浓烈,无数的浓密的梨花花朵连成一片茫茫雪海。梨树枝头挂着水珠,梨花显得格外水灵白艳。白居易在《长恨歌》写过“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诗句,是以带春雨的梨花来形容爱吃荔枝爱与安禄山跳胡旋舞的美女杨贵妃的娇媚,是在写美人,不是真写梨花。真正写梨花的要首推苏东坡的《东栏梨花》诗: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写出了梨花的淡白与鲜活。登上山顶,鸟瞰群峰里的梨树,所呈现出的是白茫茫一片花的天地莽莽雪原。清代文学家李渔赞赏梨花:“雪为天上之雪,梨花乃人间之雪;雪所少着香,而梨花兼擅其美”,赞美素面朝天的梨花,不刻意占尽风光炫耀枝头,只是默默地散发着不绝如缕的阵阵幽香。徘徊在山村梨树之间,满眼是梨花,满心也是梨花。驻足梨花树下,仔细观赏梨花,见其每一朵上都绽放出五个花瓣,像是一颗颗白色的五角星簇拥枝上。这梨花有纤尘不染的绝美风姿,林秀高结的天然神韵,令人百看不厌肃然起敬。一枝一树摇动的梨花,牵着天边的一朵白云,在阳光中露出微笑,芊芊陌上,花姿蹁跹,如一袭丽人妩媚弄琴,琴声婉转悠扬,似一曲天籁之音,让人紧追不舍遐思无限,如同见了绝色美人一样想入非非。古人也十分喜爱梨花,将传习歌舞戏曲的地方称之为“梨园”。唐中宗时,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混杂在一起的果木园,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栏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大臣们宴饮游玩的场所。后来经过精通音律的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演变成唐代的一座“梨园弟子”演习歌舞戏曲的地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为一体的“艺术学院”。在这所“梨园”里,造就了贺知章、李白、公孙大娘等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的重要人物。

走出三家村,在村口的一垄地里,见到了几株开满了杏花的高大杏树。“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万紫千红中,我最爱杏花。每当看到清美诱人的杏花,都要停下脚步,细细观赏。我看杏花多妩媚,料杏花看我亦如是,由不得让人顾盼流连。杏花在众多的果树花卉中是最早开花的,被称之为“春来第一枝”。杏花一绽放,才唤得桃花梨花相继竞放,柳树一吐新绿,拂春弄姿,草长莺飞的春天才算真的到了。色彩明朗、烂漫的杏花,伴着阳春大地的绿意,陡然间开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一抹淡红,勤劳的蜜蜂在红杏枝头上闹起了春意。在晴空暖阳里看杏花是最美的,别有一番情趣。杏树上,杏花秀成了团团锦簇,仿佛有人用泼墨画法点染上了轻淡的红晕和素白的粉层。萌芽的斑红点透;花骨朵孕香含馨;绽放的衔露凝玉,分明就是融汇了梨花的白桃花的红。走近杏花,花瓣的幽香朴面而来沁人心脾。漫步杏树林里,令人神思飞扬。“杏林”一词早在东汉就已出现,东汉时期,董奉、张仲景、华佗号称“建安三神医”。据《神仙传》记载:“董奉独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的十万余株,蔚然成林”。说的是在汉献帝统治时期,医术高超的董奉在山里行医,不收酬金,只是让治好病的人在山里栽种杏树。春来冬去,十年之后,董奉医馆周边方圆数十里成了一片硕大的杏林。后来人们就把老中医看病的地方叫作“杏林”。走出村口回首望去,杏园犹如笼罩上了一层粉白色的薄纱,又像飘落了一片彩色的云霞。


花  香/胥勋琳摄
还没有走到月牙塘,隐隐觉得似有淡淡的花香漂浮过来,让人感到有些虚无缥缈。人间四月芳菲尽,岔河桃花始盛开。走近了才看到在七家大院下面的月牙塘周边,是成片的桃林。它们随着高低起伏的地势蔓延分布,竞相绽放在田畴边山坡上,白的蕊、粉的瓣、红的花,怒放的桃花尽情地铺展着,就像是天空中浮动的五彩云烟,忽然一股脑地涌过来,让人猝不及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古人面对这一胜景时的感叹与惊喜、赞美和欢畅。刘备、关羽、张飞是三国时的英雄,他们结为异姓兄弟的仪式也是在桃林里举行的,可见古人对桃花的喜爱。步入桃园,迎风送来的轻柔花香,清新自然,令人陶醉。抬头望去满眼桃花开,一片姹紫嫣红。盛开的桃花是点点胭脂,熏染着岔河富饶的土地。又像是团团云霞,掩映着充满生机的大地。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妖而不俗,芳而不艳,虽娇媚而不张杨,富贵而不世俗。朵朵桃花或掩面、或含苞、或怒放,而那浅浅吐出的新绿更平添了几分诗意。一棵棵桃树托起一簇簇花瓣,就像咪依噜娇羞的面容,白里透红,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艳。湿润的空气中处处弥漫着幽幽花香,让人神清气爽如痴如醉。走出桃林,沿着长满小花的田间小路,来到了月牙塘。池塘不大,以形状酷似深夜明亮的月牙而得名。敦煌鸣沙山也有一个月牙塘,只是规模要比这个大了许多,却没有这里的粉花桃树。望着水边的四、五株参天古树,可以知道池塘是很有些年代了。站在池塘边树阴下的石沿上,欣赏着清清的池水,一阵山风拂面而来,吹飞的花瓣落英缤纷坠入池水,池塘的水面上铺满了无数的花瓣,落花有意,池水有情,桃花映红了水面,阳光透过树冠在池塘里投下了斑驳的影子,被风吹得起伏不定的花瓣荡起层层涟漪,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月牙塘变成了铺满花瓣的桃花潭了。人们常常把桃花和唐诗宋词联系在一起,桃花的美总是勾起许多诗人的赞美之情,以至引得文人墨客纷纷提笔落墨尽情挥洒,来表达对桃花的喜爱之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大诗人李白写的被后人反复传颂的七言绝句,说的是李白将要远行,友人汪伦到都城郊外的桃花潭送别李白,两人依依离别,李白写了这首诗送给汪伦,表达对友人的感激之情。离开池塘,拾阶而上,偶然间,看到大门紧闭的路边农家的庭院里,一株桃树迎风招展,朵朵桃花尽情绽放。桃花也总是与爱情有关,自古就有“桃花运”一说。看着这棵农舍里盛开的桃花,让我想起了一个“桃花为媒”的动人故事:唐朝诗人崔护要去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苦读四书很是劳累。也是在这样一个桃红柳绿的时节,难得休闲的崔护去郊外踏青赏花,独自一人向山中走去。当他走进一处桃花掩映的乡野农家小院,正好遇上了美貌女子绛娘。清新脱俗纯真灵秀的如花少女,让崔护很是动心,而绛娘也对这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君一见钟情。只因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双方都不曾有明确表示。崔护回家继续苦读,后来到京城参加会试考中了进士,入翰林院做了侍读学士。第二年的又一个春天,崔护在京城玄都观赏桃花时触景生情回忆起往事,始终忘不掉昔日的恋情。于是向朝廷告假,再次回到县城郊外的桃花山上寻找绛娘,但是他走遍了所有长着桃树的茅屋都没有找到姑娘,悲伤之际,提笔在绛娘家的大门上写下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千古绝句。外出的绛娘回家后看到崔护所题诗句,以为与崔护错失良机,无缘再见,便忧郁而死。后来故事有了喜剧性结尾,崔护得知情形赶到绛娘家里,大哭一场竟然又唤醒了绛娘,这一场与桃花有关的姻缘最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世世代代生活在岔河的人喜欢花,栽种花。在咪依噜风情谷的田畴里,山岭上,在村子农舍屋后的山坡上房前的院子里,在姑娘房的门前,都生长着种类繁多野生的果树鲜花。村民不但利用各种花树美化生活,还能将不同花卉烹制成时新菜品:金雀花炒土鸡蛋,黄绿相间,美轮美奂;刺白花煮青蚕豆,青白杂陈,甘凉味美;干辣椒素棠梨花,紫圆红亮,口感极佳。还有一道岔河风景区农家乐的地方特色菜--凉拌树花,则是早已名声在外。采回的树花用开水发开,同在沸水中焯过的粉丝、木耳和生黄瓜混拢在一起,加酱油和油辣子拌匀即可食用。凉拌树花不仅可以生津健脾,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如今已成为到岔河游玩的人们就餐时必点的一道菜肴。

经过多年的建设,如今的岔河交通便捷,青山绿水。有着底蕴深厚的彝族美食风情文化的咪依噜,漫山遍野的果树,四季开放的鲜花,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风景名胜区,璀璨的花朵则是风景区地标式的“岔河映象”。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这里的年平均气温要比山外的地方低3度左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因为气温较低,岔河的桃花都要比山外的晚开数日,是名副其实的避暑山庄。每到假日,来岔河游览的行人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游人登山观花景,下山时让他们的流连忘返不肯离去的仍是花开花落。到南华来观赏风景,咪依噜的姑娘岔河的花,是很值得一看的。山林深处、花树丛里,田间地头、河流溪畔,不经意间人们都可能与美丽的彝家姑娘不期而遇萍水相逢。她们身穿艳丽的民族服饰,苗条的身材,红润的脸庞,加上银铃般清脆的笑声,让擦肩而过的游人驻足观赏由衷赞叹。每一个彝家姑娘都是一朵花,同身边的花朵相互映衬,越发衬托出了她们光彩照人的迷人面容。

岔河无处不飞花。这里可供人们观赏的鲜花以樱花、梨花、杏花和桃花为主,茶花、马樱花辅而次之,更有万紫千红的无数野生花卉让人目不暇接。一花一世界,一树一乾坤。拥抱着一棵树,你可以听见她的心跳,感觉到她的血液在流淌,就知道了春夏秋冬的神奇变化;手捧着一朵花,采一片花瓣含入口中,芳香四溢立刻在嘴中蔓延开来,你就拥有了一个咪依噜。站立在这片群芳环绕人间胜景的土地上,一时间,我的身心软化了,幻化作一片花瓣,随风飘到了天上的琼楼玉宇,尽管高处不胜寒。

我深深的迷念着这片热土,我悄悄的爱上了这里的花。


小彝寨/周丕福摄


南华艺苑

南华文联《南华艺苑》

顾问:殷卫华

主编:李天永

执行主编:徐社川

编委:李天永、徐社川、卞育能、普显宏、黄云松

南华文联《南华艺苑》注重品质,注重前沿,着重推荐诗歌、散文和精美短文赏阅。欢迎投稿,欢迎关注,根据作品质量推荐,请附图片和简介,有本人照片更佳。

投稿邮箱:nanhuayiyuan777@163.com

微信号:nanhuayiyuan


    关注 南华艺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